棉花花铃期是指棉花从开始开花到棉铃成熟开裂吐絮的一段时间。棉花花铃期也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但以生殖生长为主。塑造丰产优质株型,促进棉田通风透光,充分发挥棉花花铃发育生长与热量、光照高效协同作用,使棉花群体长势均匀,促进早开花、早结铃、结大铃,棉株下、中、上都结铃,且铃位合理。增蕾、增铃、防止旺长、早衰、晚熟、脱落、烂铃,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是这一阶段的主攻目标。主要管理措施如下:
1、水肥管理:棉花花铃期是需水需肥高峰期。这一时期要根据棉花长势、天气状况和土壤墒情合理调控水肥供应。一般情况下,花铃肥用量约占总追肥量的50%以上,每亩施标准氮肥15-20千克,高产棉田可增加至30千克。灌溉应遵循“看天、看地、看棉花”的原则,确保棉田不旱不涝。
2、化学调控:花铃期进行化学调控,能有效减少蕾铃脱落,促进生殖生长。对长势较强的棉田在初花时,每亩喷洒缩节胺2.0-2.5克,盛花时根据棉花长势再化控一次,每亩喷洒缩节胺2.5-3.0克,最后一次化控应当在棉花打顶之后的7-10天,顶部果枝已有三个果节出现后进行化控,每亩喷洒缩节胺3.5-4.0克,重点喷洒果枝边心,亩喷溶液40-50公斤。
3、适时打顶:打顶时间应当根据棉花的产量结构,结合密度,单株果枝数,以及当时的长势来确定。一般情况下,要求每棵留有果枝8-10个,在7月1日左右打顶;对于长势强、密度小的棉田要适当推迟到7月5日左右打顶,但不宜晚于10日,使棉花每棵平均有8-10个果枝,以充分发挥地力和品种的丰产优势。
4、病虫害防治:花铃期是棉花病虫害高发期。主要病害包括黄萎病、枯萎病、红叶茎枯病、棉铃疫病、棉铃虫等。应从8月初开始对棉株喷药杀菌,用50%多菌灵、50%退菌特或65%代森锌400-500倍液交替使用,每亩喷洒溶液40-50公斤,7-8天喷药一次,至8月底结束。对于已发病的黄、枯萎病棵还应结合灌根的办法,用枯草芽孢菌,每7-8天进行一次,2-3次即可,棉铃虫一般采用化学防治较为普遍,一般可选用菊酯类农药,如5%来福灵乳油、2.5%敌杀死乳油、2.5%功夫乳油2000~3000倍液,或ZI%灭杀毙乳油3000倍液,或10%菊马乳油1509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在使用农药过程中,不要单一、连续使用某一品种,各种药剂要交替轮换使用。
5、防早衰和贪青:花铃期管理的核心是“增铃重、促早熟、防贪青”。要合理水肥运筹,减少氮肥用量,适当补充磷钾肥,严禁大水大肥,造成棉花二次生长,严重影响单铃重和棉花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