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桃细菌性穿孔病日益严重,有的园区甚至大爆发。为有效预防桃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生和危害,科学合理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现将该病发生规律及防控管理技术要点整理如下,以期做到早发现、早防控。
一、危害症状
桃细菌性穿孔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枝梢和果实。叶片发病后,叶片背面靠近叶脉的地方(叶脉两侧)形成水渍状斑点;随后桃树叶片上呈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紫褐色或褐色病斑,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形成叶片穿孔症状;病情严重时病斑会接连成片,导致叶片大量过早凋零。枝梢上发生以皮孔为中心的褐色至紫褐色圆形稍凹隐陷病斑,感病严重植株的1~2年生枝梢在冬季至萌芽前枯死。果实上发生果面出现暗紫色圆形中央微凹陷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有黄白色粘质,干燥时病斑发生裂纹,导致果实干缩,长期残留于树上,严重影响果实产量和质量。
二、发生规律
病原细菌在病枝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天气温上升时,潜伏细菌开始活动,桃树开花前后,借风雨、露滴、雾珠及昆虫传播,经叶片的气孔、枝条的芽痕和果实的皮孔侵入。病害一般在4月至5月初开始发生,在高温多雨的6~8月发病率最高,发病程度重。桃细菌性穿孔病发生程度与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降雨是该病害发生的重要条件。温暖、雨水频繁的高温高湿季节易发病,特别是在果园郁闭、排水不畅、通风透光差的园地或多雨的年份危害严重,发生和传播速度快。
三、预防措施
1.农业防控
选择抗病品种,加强树体管理,合理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把控好氮肥用量。做好果园排水,挖沟清渠,确保雨季积水及时排出。冬季清园,彻底剪除枯枝病梢,铲除病源,及时清除潜在威胁。避免与李、杏等核果类果树混栽,以降低桃树感病的概率。
2.化学防控
桃树发芽前,喷施 5 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 1∶ 100倍式波尔多液,全园均匀喷施1次,铲除树干上的越冬病菌。
落花至幼果生长硬核期前,根据发病情况抓住关键防控时期,科学合理选择药剂。可选用噻唑锌、噻菌铜、戊唑·噻唑锌、春雷·喹啉铜、溴硝醇等。目前,铜制剂是防治桃细菌性穿孔病的主要化学药剂。但由于大部分桃树品种果实对无机铜敏感,发芽后选择药剂应尽量避免选用,建议选择高效安全的噻唑类有机锌杀菌剂,如选用20%噻唑锌悬浮剂300~500倍液或40%噻唑锌悬浮剂600~1000倍液进行喷雾。
另外,桃穿孔病多为真菌、细菌混发,为确保防效,可同时使用三唑类药剂,或选择复配制剂40%戊唑·噻唑锌悬浮剂800~1200倍液喷雾防治。喷雾以树冠喷洒为主,一般每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提倡保护剂与杀菌剂交替使用、不同杀菌剂混合或交替使用。
3.生物防控
可在发病初期使用生物农药及时防控。生长季可定期喷施小檗碱、乙蒜素、中生菌素、春雷霉素、多粘类芽孢杆菌等,尤其在新叶长出后应做到及时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