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每年育成30多个花生品种,而有的主产区未开展花生育种工作或研究基础较薄弱,花生品种的异地引种是迅速满足这些地区花生生产对新品种迫切需求的有效途径。对某些病虫害加重,或出现新的病虫害,或耕作制度发生改变,或生产、消费市场上有新的需求的地区来说,引进抗逆、早熟、优质、高产品种加以鉴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某些在育种单位所在地区表现并不突出的品种,却有可能在异地表现优良而成为主栽品种(徐巧珍等,2006)。
我国不同地区间有组织地大规模花生引种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开始,山东伏花生先后被各地引进试种并大面积推广利用;同期南方地区广泛引种了广东狮头企,使之一度成为广东、广西、福建、赣南、湘南等地的主栽品种(徐巧珍等,2006)。山东省1968年从广东引进白沙1016,从江苏引进徐州68-4,经试种均表现显著增产,逐步推广到北方花生区。20世纪80年代开始,海花1号被我国北方地区引种,并大面积推广。广东省育成粤油551,南方各省(市)引种表现显著增产,并大面积推广。花生品种的异地引种对全国花生单产水平的提高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我国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育成的花11引入塞内加尔,已成为当地的主栽品种。
引进种除能直接作为品种推广外,还可以作为育种原始材料,应用于系选、诱变和杂交育种。伏花生和狮头企被各地引进后,广泛用于育种,从而成为我国花生品种最重要的两个亲本,我国育成品种中大都有其血缘。我国育成的鲁花9号和鲁花11号已被引入美国和南亚地区用做杂交亲本,培育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