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淮海冬麦区,正常播期条件下,一般小麦出苗后15-20天开始分蘖,以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和主茎叶片数的增加,分蘖不断增加,形成冬前分蘖高峰(盛期),越冬期出蘖速度缓慢或停止生长(黄淮海麦区在暖冬年份仍有少量分蘖增加)。翌春,当温度升高至3℃以上返青时,春季分蘖开始,气温升至10℃以上,春蘖大量发生,出现第二个分蘖盛期,至起身到拔节期达到高峰。抓好小麦立春后的管理,促进第二轮分蘖,促弱转壮,多形成有效分蘖,保障亩穗数,至关重要。
一、加强返青后的管理
小麦在返青之后,继续长叶、分蘖,这个时候的水肥管理也要讲究方法。
1、对壮苗、高产地块来说,返青水要适当的推迟,一般到拔节期再浇,能控制分蘖,促弱转壮,形成强蘖,而且预防旺长。
2、对于弱苗麦田来说,要抓好这个时期的管理,增加分蘖数,要及时浇返青水,重施返青肥,让小麦继续分蘖,提高苗势,提高成穗数。在地温稳定在5℃以上时,选择晴好无风天气,就可以用小水浇灌。追肥时,要根据土壤前期施肥的情况来决定用量,如果底肥用量充足,越冬时也追肥了,这种情况就可以少用点,一般撒施尿素或者高氮型复合肥。
二、加强春季麦苗的分类管理
小麦能否形成有效分蘖,对后期亩穗数影响很大,关乎小麦的产量。一般来说,春后长出的蘖,大多数不能成穗,但当冬前小麦分蘖少时,只有加强春季的管理,才能促使早春的分蘖成穗,保证产量。
管理时要先对麦苗进行分类,再进行水肥管理,如:分蘖少的地块,春后要早管理,促弱转壮。因地因苗,做好分类管理的重点是抓好一控(控旺防倒)、二促(促弱转壮、促进分蘖)、三保(保壮苗稳健、保墒追肥)、四防(防倒春寒、防病虫草害、防渍害),壮苗促进分蘖,形成有效分蘖,稳穗争粒增重,奠定夏粮丰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