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连年发生严重,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和产量。此类病害的逐年加重除了与我们的耕作栽培方式有关之外,还与前期的预防以及后期防治工作有很大关系,尤其防治时间的掌握,如果能抓住纹枯病、茎基腐病的防治时间,适时选用对路的药剂正确防治,就能有效防控后期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和产量的情况发生。那么什么时候防治为最佳时间呢?又该如何进行防治呢?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这两种病害均可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发生,是小麦的主要土传真菌性病害。这两种病害是从种子发芽至叶芽出土这段时间侵染,扩展期一般是在年后返青时期,雨水比较大的年份更有利于病害的发展蔓延,如果不加强管理,小麦到灌浆期就会发展成枯白穗,这时再进行防治已为时已晚。
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和茎秆上,最初在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淡黄色小斑点,随后形成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后期形成云纹花秆状,病斑若侵入茎壁,则造成花杆烂茎,重则病株提前死亡,形成“枯白穗”。
小麦茎基腐病最初麦苗茎基部叶鞘变浅褐至褐色,中后期植株下部叶鞘变褐色,向内侵染茎秆可形成不规则褐色斑块,茎秆基部1~2节变成褐色至黑褐色,若田间湿度较大时,茎秆节的部位可产生红色或白色霉层。
防治这些病害有两个关键期,一个是播种前种子包衣处理,一个是小麦返青拔节期喷药防治。受连年秸秆还田、耕作、品种抗性等综合因素影响,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与返青水的浇灌,病害侵染和蔓延造成后期减产的几率很大。小麦返青拔节期是防治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的有利时机,也是最后一次关键期,错过最佳防治时期,到小麦拔节后或发现白穗时再喷药防治这些发生在小麦植株下部的病害,防效很差,甚至是毫无意义!
这两种病害的防治指标是:返青至拔节期,纹枯病病株率10%~15%;茎基腐病病株率5%。防治建议: 一、合理施肥与灌溉。在小麦生产中要按照“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磷、钾肥依据土壤丰缺适量补充”的技术要求合理施用,确保小麦生长健壮,可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小麦生长过程中,要根据苗情和土壤墒情合理进行灌溉,禁止大水漫灌,避免因田间湿度过大而诱发病害。二、合理用药。 纹枯病可选用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氟环唑、噻呋酰胺、氰烯·己唑醇、井冈·蜡芽菌和枯草芽孢菌等进行喷雾防治。茎基腐病可选用戊唑醇、丙硫菌唑(栗健)、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等进行防治。
注意事项:因这些病害均发生在植株下部,为保证防治效果,建议用以上药剂防治时要加大用水量,亩用药量可兑水45~60公斤,对小麦茎基部进行喷淋,隔7~10天再喷一次,连喷2~3次。有条件者使用喷杆喷雾机喷施,以保证亩用药液量。同时可与芸苔素和磷酸二氢钾等混用,达到壮秆抗倒、增加防效、提高产量等目的。
总之,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会严重影响产量,我们一定要抓住防治最佳时期进行预防,若错过最佳时期,很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我国植保方针,预防的效果肯定是大于防治的,而且预防用药量小、成本低,关键是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