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已经报道的危害玉米的病毒有40多种,在我国发生较广、危害较重的是玉米粗缩病和矮花叶病。
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又称“坐坡”,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俗称“万年青”。发病后,植株矮化,叶色浓绿,节间缩短,基本上不能抽穗,因此发病率几乎等于损失率,许多地块绝产失收,尤其春玉米和制种田发病最重,甚至导致玉米种子的短缺,危害相当严重。该病在六、七十年代曾严重危害,近几年在河北、河南、山东、甘肃等北方地区发病逐年加重。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玉米出苗后即可感病,5~6叶期开始表现症状,开始时在心叶中脉两侧的叶片上出现透明的断断续续的褪绿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展至全叶呈细线条状;叶背面主脉及侧脉上出现长短不等的白色蜡状突起,又称脉突;整株叶片浓绿,基部短粗,节间缩短,有的叶片僵直,宽而肥厚,重病株严重矮化,高度仅有正常植株的1/2,多不能抽穗,发病晚或病轻的仅在雌穗以上叶片浓绿,顶部节间缩短,基本不能抽雄穗,即使抽出也无花粉,抽穗的雌穗基本不能结实。
发病规律
玉米粗缩病毒主要在小麦和杂草上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体内越冬。当玉米出苗后,小麦和杂草上的灰飞虱即带毒迁飞至玉米上取食传毒,引起玉米发病。在玉米生长后期,病毒再由灰飞虱携带向高粱、谷子等晚秋禾本科作物及马唐等禾本科杂草传播,秋后再传向小麦或直接在杂草上越冬,构成发病循环。
粗缩病的发生发展与灰飞虱在田间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当田间小麦近于成熟时,第一代灰飞虱带毒传向玉米,所以播种越早,发病越重,一般春玉米发病重于夏玉米。夏玉米套种发病重于纯作玉米,原因是套种玉米与小麦有一段共生期,玉米出苗后有利于灰飞虱从小麦向玉米上转移。山东省,河北省5月下旬是第一代灰飞虱迁飞活动高峰,此时正值玉米苗期,所以发病重。
从近2~3年的情况看,河北,山东5月中下旬正值干旱高温,有利于灰飞虱活动传毒,所以发病重。一般6月上旬后播种的,玉米苗期躲过了灰飞虱发生盛期,发病轻。另外,玉米靠近树林、蔬菜或耕作粗放、杂草丛生,一般发病都重,主要是这些环境有利于灰飞虱的栖息活动,而且许多杂草本身就是玉米粗缩病毒的寄主。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选种抗耐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配合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1. 选用抗耐病品种 根据每年病害发生的程度,如果常年病害发生的较重,在选择品种时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选择对病毒病和其他病害抗病或耐病的品种。
2.加强和改进栽培管理 调整播期,适期播种,避开5月中下旬灰飞虱传毒高峰。河北春玉米应在5月中旬左右播完,夏玉米应在6月中旬播种,尽量在麦收后抢茬播种,或麦收前5~7d播种。同时避免抗病品种的大面积单一种植,避免与蔬菜、棉花等插花种植。对早播玉米发病重的,应尽快拔除改种,发病轻的地块应结合间苗拔除病苗,并加大肥水,使苗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性,减轻发病。
3.预防措施 改套种为纯作,并在播种前深耕灭茬,彻底清除杂草(包括地头、地边),减少侵染来源。用种衣剂进行包衣防治苗期害虫。对早播玉米,于出苗前和出苗后分别2次喷洒杀虫剂,如抗蚜威等。
另外还可喷洒植病灵、83-增抗剂、菌毒清等药剂,每隔6~7d喷1次,连喷2~3次。这些药剂应早喷,如出苗后,主要作用是促幼苗生长迅速,减轻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