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薯脱毒组培苗快繁
1.1茎尖剥离
选取生长健硕、茎尖饱满的甘薯植株,取顶芽2cm,用水冲洗2-3遍备用。于无菌环境中,将幼芽用75%的酒精浸泡30s后,再用2%的次氯酸溶液消毒5-10min,浸泡于无菌水中备用。将茎尖置于解剖镜下,用手术刀将茎段上可见叶片剥离,切取0.1~0.3mm的茎尖分生组织,接种到分化培养基(MS培养基+1.0mg/L 6BA+0.5mg/L IAA)上,MS培养基中用食用砂糖替代蔗糖,每升培养基加食用砂糖15-30g下同。于 27±1℃、光强3000lx、每天13h光照处理条件下培养,诱导芽的形成。
1.2成苗
在分化培养基中培养20d,待茎尖膨大变绿后,将其转入MS培养基上培养成苗,30d后将小苗转入MS培养基,MS培养基配制时用蛭石取代琼脂,每瓶用蛭石15-20克,MS液体每瓶80-90ML。
1.3病毒检测
组培苗扩繁后,长至5~6片叶时进行病毒检测。采用RT-PCR 检测或甘薯病毒芯片快速检测方法,针对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甘薯潜隐病毒(SPLV)、甘薯曲叶病毒(SPLCV)及甘薯病毒G(SPVG)等甘薯主要病毒进行检测。
1.4组培苗扩繁
选取脱毒成功长至5~7片叶的脱毒苗,在无菌环境中截取2cm左右茎段,每茎段须有2~3个节,转入MS培养基上,培养基中使用蛭石替代琼脂,每升培养基加蛭石15-20g,于温度 27±1℃、光强30001x、每天光照13h条件下培养,每30~40d扩繁一次。
1.5移栽驯化
选择地势高燥,通风向阳,土壤肥沃疏松,并且3年以上没有种过甘薯且无根腐病、黑斑病、茎线虫病等土传病害的温室进行脱毒苗移栽驯化。温室上下通风口及入口须安装60目的防虫网,入口要设2道防虫纱门。
整平育苗畦,畦宽120~150cm。将配好的育苗土铺在畦上,厚10cm。育苗土成分为草炭土:蛭石=1:1,最佳湿度(体积含水量)为15~25%。
选取培养室内生长健壮、苗龄35~40d的脱毒苗,放于温室中,培养1d,再将培养瓶盖全部打开驯化2~3d后移栽至苗床,行距8cm,株距5cm。移植后及时浇定根水,在畦上支小拱棚。育苗棚温度应保持在25℃~32℃。栽后3d需进行底部小通风,5~7d后将膜全部揭开。前2~5d于弱光下培养。
揭开膜后1~2d内结合浇水喷洒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每隔10~15d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和19%溴氰虫酰胺50ml/亩。温室内悬挂黄色粘虫板,粘虫板悬挂在甘薯苗上方15~20cm处。每亩悬挂规格为25cm×30cm的黄板25~30块,或20cm×30cm的黄板30~35块。主要防治蚜虫、烟粉虱等虫害。
1.6温室扩繁
脱毒苗移栽前进行深耕起垄,耕地深度25cm,起垄高度20cm,垄距100cm,垄顶宽40cm,垄底宽80cm。起垄同时需铺设滴灌带,铺地膜。结合耕地每亩施用腐熟有机肥1500~2500公斤,N 8~10公斤,P205 8~10公斤,K2O 15~18公斤。并且移栽前需对土壤进行消毒,每亩地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2公斤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5公斤,10%噻唑磷颗粒剂1~1.5公斤,均匀撒在土壤中。温室地温达到16℃进行脱毒苗移栽,株距 13~16cm,行距20cm,双行栽种,栽植密度8000-10000株。温室温度控制在25℃~32℃为宜。视墒情及时浇水,生长期每隔10~15d喷一次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和19%溴氰虫酰胺50ml/亩,防治虫害。
1.7网室扩繁
地温平均在16℃以上,可进行网室移栽。网室移栽前进行深耕起垄,耕地深度25cm,起垄高度30cm,垄距120cm,垄顶宽50cm,垄底宽90cm。起垄同时需铺设滴灌带,铺地膜。脱毒苗按株距 18~25cm,行距30cm栽于垄上,双行栽种,栽植密度4500-6000株。网室土壤施肥、消毒及移栽后田间管理与温室扩繁相同。
2健康种薯繁育
2.1 环境条件
2.1.1繁种地选择
选择在地势高燥,土质肥沃疏松,3年以上没有种过甘薯且无根腐病、黑斑病、茎线虫病等土传病害,周边1000 m内无甘薯种植的地块繁育种薯。
2.1.2土壤、灌溉用水和空气质量要求
土壤条件符合GB 15618中的规定;灌溉用水符合GB 5084中的规定;空气质量符合GB 3095中的规定。
2.2 种苗选择
选择当地生产中主推品种脱毒种苗。
2.3 深耕起垄
耕地深度以0.2 m~0.25 m为宜。依据实际情况可选择如下方式进行种植。(1)大垄双行:垄距1.2 m~1.3 m,垄面宽0.4 m~0.5 m,垄底宽0.8 m~0.9 m,垄高0.3 m;(2)小垄单行:垄距0.8 m~0.9 m,垄面宽0.2 m~0.3 m,垄底宽0.5 m~0.6 m,垄高0.3 m。见附录A。
2.4 施基肥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有机肥每亩施用2000 kg~3000 kg。化肥用量见表1。
表1 不同地力基肥化肥用量
地力等级 | N(kg/亩) | P2O5(kg/亩) |
低等肥力 | 5~8 | 8~10 |
中等肥力 | 4~5 | 8~10 |
高等肥力 | 0 | 8~10 |
注:地力等级按DB13/T 508-2004 河北省耕地类型区及耕地地力等级确定的划分 |
2.5 栽插时间
2.5.1 大田和网室
5 cm~10 cm地温稳定在16 ℃时栽插,最迟不晚于7月20日。
2.5.2 温室
5 cm~10 cm地温稳定在16 ℃时栽插。
2.6 栽插密度
2.6.1 大田和网室
根据品种特性每亩 4500~6000株。
2.6.2 温室
根据品种特性每亩 6000~8000株。
2.7 田间管理
2.7.1查苗补苗
种苗栽插后5~7 d及时查苗补苗。
2.7.2去除病株杂株
种苗栽插后20~30 d去除病株杂株,间隔7天,连续2~3次。
2.7.3水分管理
种苗栽插后及时浇水,生长中期遇干旱应及时浇水。多雨季节要及时排水防涝。收获前1个月应停止灌溉。
2.7.4 田间追肥
田间追肥用量见表2。
表2 不同地力等级田间追肥用量
地力等级 | 封垄期每亩追施 K2O(kg) | 薯块膨大期每亩追施K2O(kg) | 根据后期田间长势情况每亩追施N(kg) |
低等肥力 | 8~15 | 8~15 | 5~7 |
中等肥力 | 7.5~9 | 7.5~9 | 4~5 |
高等肥力 | 2.5~5 | 2.5~5 | 3~5 |
注:地力等级按DB13/T 508-2004 河北省耕地类型区及耕地地力等级确定的划分 |
2.7.5 中耕锄草
封垄前进行2~3次中耕锄草。
2.8 病虫害防治
2.8.1 防治原则
甘薯病虫害主要有茎线虫病、病毒病、黑斑病、根腐病、蚜虫、烟粉虱、红蜘蛛、斜纹夜蛾、蛴螬、金针虫等。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中的规定。
2.8.2 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冬前深耕;选用腐熟有机肥;选用优质、抗病品种;选择健壮薯苗。
2.8.3 物理防治
采用性诱剂和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和金龟子等害虫;采用黄板诱杀蚜虫和烟粉虱等害虫。
2.8.4 生物防治
利用害虫天敌或生物农药防控主要虫害。
2.8.5 化学防治
甘薯黑斑病防治可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浸秧。甘薯茎线虫病防治可用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1000~1500 ml/亩或20%三唑磷微囊悬浮剂1500~2000 ml/亩蘸根,或5%灭线磷颗粒剂穴施每亩2.5 kg~3 kg。
2.9 收获
在5 cm地温下降到12 ℃以前或霜降前,将甘薯收获完毕,要选择晴暖天气上午收获,经过田间晾晒,及时入窖。要注意轻刨轻装,防止机械损伤。
2.10 种薯贮藏
入窖前要对贮藏窖进行清扫消毒。硫磺熏蒸消毒:每m3 10 g~15 g多点燃烧,密闭熏蒸24 h,然后充分通风。多菌灵消毒: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均匀喷洒薯窖进行杀菌消毒。
严格剔除带病、破伤、受水浸、受冷害冻害的薯块,贮藏量占窖空间的三分之二以下。薯窖温度保持在10 ℃~14 ℃,相对湿度保持在80%~85%。
按品种分类贮藏,建立贮藏档案。
3健康种苗繁育
3.1 育苗床用地选择
选择在地势高燥,土质肥沃疏松,3年以上没有种过甘薯且无根腐病、黑斑病、茎线虫病等土传病害的地块做育苗床。
3.2土壤、灌溉用水和空气质量要求
土壤条件符合GB 15618中的规定;灌溉用水符合GB 5084中的规定;空气质量符合GB 3095中的规定。
3.3育苗方式
甘薯三膜冷棚育苗。
3.4冷棚建设
为三膜冷棚,一层地膜,两层棚膜,苗床上盖一层地膜,保温保湿,在苗床上搭盖小拱棚增温,周围覆土压实,根据育苗地块条件可采用4米跨度或8米跨度的冷棚,见图1和图2,在育苗前15天在苗床上建好,并覆盖棚膜,以利于苗床增温。
3.5苗床准备
苗床宽1.5 m,长度根据棚内实际情况确定,深度20 cm左右。苗床之间间隔50 cm。苗床在排种前应施足基肥,每平方米施干羊粪或干鸡粪5 kg,磷酸二铵60 g,硫酸钾40 g;肥料要深施,以免烧苗。施肥后要覆土2 cm。
3.6育苗
3.6.1种薯选择及处理
选择具有本品种标准性状的健康种薯。种薯质量应符合GB 4406规定。薯块大小均匀,块重0.15 kg~0.25 kg。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00倍液浸薯块5 min~10 min。
3.6.2 排种
排种可采用斜排或平排两种方式。萌芽性好的品种选用平排方式,大小薯块分开排种。萌芽性差的品种选用斜排方式。斜排应注意薯头压薯尾的1/3,分清头尾,切忌倒排,大小分开,掌握上齐下不齐的原则。
排种后薯块上面覆盖2 cm~3 cm沙土,浇足水,待水渗后再覆土找平。苗床覆盖地膜,增温、保温、保湿,地膜下每隔1 m横向放置1根作物秸秆或竹竿,防止苗床种薯缺氧,造成薯块腐烂。然后再在苗床上搭建小拱棚增温,地膜覆盖方式和小拱棚搭建见图1、图2。
3.7苗床管理
3.7.1温度
苗床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以催为主,以炼为辅,先催后炼,催炼结合”。
种薯排放前,床温尽量提高到30 ℃左右,排种后出苗前床温保持在30 ℃~35 ℃,相对湿度为70%~80%。有50%苗出土,立即撤掉地膜,出苗后保持床温25 ℃~30 ℃。
待齐苗后,注意逐渐通风降温,保持在25 ℃左右,根据温度情况,白天可撤掉小拱棚棚膜,晚上盖上棚膜保温。齐苗后一周撤掉小拱棚。
当80%以上薯苗达6叶1心时,采苗前7d开始炼苗。前两天打开四周通风口,晚上根据气温选择是否关上通风口,采苗前5天全天打开通风口。如遇气温低于9 ℃,及时关闭风口覆盖保温。
3.7.2水分
排种后要浇透水,遇表土干旱及时浇水。采苗后隔夜浇透水。
3.7.3去除病株杂株
出苗后及时拔除病株杂株,连同薯块一同清除。
3.7.4追肥
每采苗1次结合浇水追肥1次。选择种苗上没有露水的时候,每10 m2追施尿素0.25 kg。追肥后立即浇水。
3.8病虫害防治
3.8.1防治原则
甘薯病虫害主要有茎线虫病、病毒病、黑斑病、根腐病、蚜虫、烟粉虱、红蜘蛛、斜纹夜蛾、蛴螬、金针虫等。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中的规定。
3.8.2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冬前深耕;选用腐熟有机肥;选用优质、抗病品种;选择健壮薯苗。
3.8.3物理防治
采用性诱剂和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和金龟子等害虫;采用黄板诱杀蚜虫和烟粉虱等害虫。
3.8.4生物防治
利用害虫天敌或生物农药防控主要虫害。
3.8.5化学防治
甘薯黑斑病防治可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浸秧。甘薯茎线虫病防治可用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1000~1500 ml/亩或20%三唑磷微囊悬浮剂1500~2000 ml/亩蘸根,或5%灭线磷颗粒剂穴施每亩2.5 kg~3 kg。
3.9采苗
薯苗达到壮苗标准及时采苗。
壮苗标准:火炕、温室和地暖育苗苗龄30~35 d,冷棚和小拱棚育苗苗龄40~45 d,苗高25 cm左右,6叶1心;叶片鲜绿,叶大、肥厚,茎粗且节间均匀,茎韧不易折断,挺拔结实,没有气生根,不带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