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高产高效优质安全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 -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欢迎访问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官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农时技术
  • 甘薯高产高效优质安全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

    张恭 405 阅读 2023-03-16 发布时间

    本技术规定了甘薯种植中地块选择、品种选择、种苗繁育商品薯生产中冬前深耕、施基肥、起垄、滴灌设备的选择安装与调试、薯苗移栽、水肥药管理中耕除草、科学化控、采收、贮藏智能灌溉施肥系统操作等环节技术要点和要求。

    本技术适用于河北薯区及周边同类型区。

    1 地块选择

    耕层深厚、质地疏松、保墒蓄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有水浇条件,2年以上未种植过甘薯的地块。

    2 品种选择

    鲜食型品种:结薯集中,薯形美观,表皮光滑,商品性好,适宜蒸、煮、烤制食用的甘薯。如烟薯 25、龙薯 9 号、普薯 32、心香、济薯26等。

    淀粉型品种:结薯集中,淀粉含量高、颜色洁白的品种。如卢选1号、济薯25、冀薯98、商薯19等。

    3 种苗繁育

    在河北省采用的育苗方式主要有火炕育苗、酿热温床育苗、小拱棚育苗、冷棚三膜育苗等。近几年,冷棚三膜育苗技术因其出苗块、苗壮、操作简单等优势逐渐被广大育苗户、合作社和企业广泛采用。

    3.1 苗床选择

    选择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3年以上没有种过甘薯且无根腐病、黑斑病、茎线虫病等土传病害的地块。

    3.2 冷棚搭建

    根据育苗地块条件,冷棚跨度以4 m或8 m为宜、长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4 m跨度冷棚用铁棚架搭建,棚高1.5 m。棚内并排建造2个育苗床。在育苗前15天在苗床上建好,并覆盖棚膜,以利于苗床增温。

    8 m跨度冷棚以铁棚架搭建,棚高3 m。棚内并排建造4个育苗床。在育苗前15天在苗床上建好,并覆盖棚膜,以利于苗床增温。见附录A。

    3.3 苗床准备

    苗床宽1.5 m,长度根据棚内实际情况确定,深度20 cm左右。苗床之间间隔50 cm。苗床在排种前应施足基肥,每平方米施腐熟的羊粪或鸡粪5 kg,磷酸二铵60 g,硫酸钾40 g;肥料要深施,以免烧苗。施肥后要覆土2 cm。

    3.4 排种

    选择薯块重0.15 kg~0.25 kg,大小均匀的种薯,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00倍液浸薯块5 min~10 min,然后进行排种。排种根据萌芽性优劣采用平排和斜排两种方式。萌芽性好的品种选用平排方式,种薯头和尾不相压,头尾方向一致,大小薯块分开排种,种薯之间留有1 cm空隙;萌芽性差的品种选用斜排方式,斜排应注意薯头压薯尾的1/3,分清头尾,切忌倒排,大小分开,掌握上齐下不齐的原则。冷棚育苗以平排为好,薯种分布均匀而不密集,有利于培育壮苗。

    排种后薯块上面覆盖2 cm~3 cm沙土,浇足水,待水渗后再覆土找平。苗床覆盖地膜,地膜下每隔1 m横向放置1根作物秸秆或竹竿,防止苗床种薯缺氧,造成薯块腐烂。然后再在苗床上搭建小拱棚增温,地膜覆盖方式和小拱棚搭建见附录A。

    3.5 苗床管理

    3.5.1 温度管理

    前期高温催芽  种薯排放前,床温尽量提高到30 ℃左右,排种后出苗前床温保持在30 ℃~35 ℃,相对湿度为70%~80%。有50%苗出土,立即撤掉地膜,出苗后保持床温25 ℃~30 ℃。

    中期平温长苗  待齐苗后,注意逐渐通风降温,保持在25 ℃左右,根据温度情况,白天可撤掉小拱棚。

    后期低温炼苗  80%以上薯苗达6叶1心时,采苗前7 d炼苗。四米跨度冷棚,头两天白天揭开棚膜,晚上盖上,后几天全天揭开棚膜。八米跨度冷棚,头两天打开两侧和南北通风口,晚上根据气温选择是否关上通风口,后几天全天打开通风口。如遇气温低于9 ℃,及时覆盖保温。

    3.5.2 水分管理

    排种后要浇透水,加强光照,小水勤浇,保持土壤湿润,浇水结合通风。采苗后不应立即浇水,隔夜浇透水。

    3.5.3病虫害防治

    甘薯苗期容易感染的病害主要有茎线虫病、病毒病、黑斑病。虫害主要有蚜虫、烟粉虱和红蜘蛛等。

    人工防治  出苗后应及时拔除病株杂株,并连同薯块一同清除。

    药剂防治  甘薯黑斑病防治可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浸秧。甘薯茎线虫病防治每亩可用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1000 ml~1500 ml或20%三唑磷微囊悬浮剂1500 ml~2000 ml蘸根,或5%灭线磷颗粒剂穴施每亩2.5 kg~3 kg。

    3.6 采苗与追肥

    薯苗达到壮苗标准及时采苗。壮苗的标准是:育苗苗龄40 d~45 d,苗高25 cm左右,6叶1心;叶片鲜绿,叶大、肥厚,茎粗且节间均匀,茎韧不易折断,挺拔结实,没有气生根,不带病虫害。

    采苗后第二天追施速效氮肥,每平方米用尿素 50g 撒施,并浇水,注意通风换气。

    4商品薯生产

    4.1土地深耕

    在冬前对种植地块进行深耕,耕地深度以0.2 m~0.25 m为宜,将潜伏在地下的害虫、土传病害致病菌耕翻到地表,通过鸟食、冷冻、太阳紫外线照射等方法减少害虫田间存有量和降低致病菌的活性,实现防虫、防病的目的。

    4.2施基肥

    起垄前施足基肥,基肥以有机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

    1)有机肥:每666.7m2施腐熟有机肥2500kg3000kg。

    2)根据不同地力条件,推荐化肥总施用量及基施用量见下表。

    化肥推荐施用量

    肥力水平

    总施用量(kg/666.7 ㎡)

     

    其中:基施用量(kg/666.7 ㎡)

    N 

    P2O5  

    K2O

    N 

    P2O5  

    K2O

    低等肥力

    10-15

    8~10

    16-30

     

    5~7.5

    8~10

    8-15

    中等肥力

    8-10

    8~10

    15-18

     

    4~5

    8~10

    0

    高等肥力

    3-5

    8~10

    5-10

     

    0

    8~10

    0

    4.3起垄

    甘薯水肥药一体化栽培对起垄质量要求较为严格,垄顶要平整,垄背上无大坷垃。可采用大垄双行和小垄单行两种方式:(1)大垄双行:垄距1.2 m~1.3 m,垄面宽0.4 m~0.5 m,垄底宽0.8 m~0.9 m,垄高0.3 m;(2)小垄单行:垄距0.8 m~0.9 m,垄面宽0.2 m~0.3 m,垄底宽0.5 m~0.6 m,垄高0.3 m。见附录B。

    推荐采用自流精准覆土覆膜机起垄。自流精准覆土覆膜机主要由旋耕装置、机架、变速箱、悬挂装置、施肥装置、滴灌带铺放装置、传动装置、覆土装置、铺膜装置、成型装置等部件组成,可以一次完成旋耕、起垄、成型、铺设滴灌带、覆膜、膜侧覆土、膜下喷药等工序。压膜土壤自上而下自流压膜,避免了膜边卷曲问题,提高了压膜质量。可以在膜上插苗区域形成土带,人工插苗时将苗子直接插在土带上,土带土壤自动堵塞苗孔,减少插苗时人工抓土堵塞苗孔,约节省插苗时间30%。

    4.4滴灌设备的选择、安装与调试

    主要包括施肥设备、滴灌带、支管道、主管道等。

    施肥设备:施肥设备有很多种,如压差式施肥罐、文丘里施肥器、施肥泵、施肥池、智能施肥机FTE-1Z等。可根据系统要求、应用面积、施肥精度等进行选择。

    滴灌带:根据不同土质推荐选用不同滴灌带。沙性较重的土壤选用贴片式滴灌带,抗堵塞性好,价格较贵;较粘重的土壤选用迷宫式滴灌带,价格较低,性价比较高。

    支管道:采用PVC硬管或PE软管,硬管经久耐用,软管铺设回收方便。

    主管道:可采用PE软管、农用PE+丙纶丝复合水带等。

    安装设备要合理布局,每一垄垄顶上摆放一条滴灌带,滴水口间距与甘薯株距相当。选用贴片式滴灌带,一般垄长80米设一个支管道;选用迷宫式滴灌带,一般垄长50米设一个支管道。支管道连接滴灌带与垄垂直,主管道连接水源和支管道,进水口与施肥器相连。推荐使用由智能施肥机及智能低压无线电动蝶阀、气动混肥装置等设备组成的智能灌溉施肥系统,可有效降低劳动力投入。平原地区水源一般是井水和沟渠水,在无固定水源的山地丘陵地区也可用水车拉水进行滴灌。

    4.5薯苗移栽

    4.5.1 时间

    春薯5-10厘米地温稳定在16℃~17℃时栽插,河北省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栽植。夏薯一般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栽植。

    4.5.2 密度

    春薯栽植密度每亩4000~4500株,夏薯栽植密度4500~5000株为宜(可根据不同品种适当调整)。

    4.5.3 移栽方式

    鲜食品种推荐水平横插,入土节数3~5个,结薯数较多,薯块均匀。

    淀粉型品种推荐斜插,入土节数3~4个,结薯数多,薯块较大。

    4.6水肥药管理

    4.6.1水分管理

    甘薯栽后要及时浇缓秧水,灌水量10m3/666.7m2栽后40d~50d甘薯进入封垄期,灌水10m3/666.7m215m3/666.7m2。栽后90d薯块进入快速膨大期,灌水量10m3/666.7m215m3/666.7m2

    生长后期根据植株长势和天气情况确定灌溉水量。

    4.6.2养分管理

    甘薯栽后40d~50d(封垄期),栽后80d90d(薯块快速膨大期),可结合滴灌按下表推荐用量进行追肥。追肥时,首先肥料在施肥罐内溶解好,先浇一定时间的清水,大约5min~10min,然后将肥随水施入。施肥结束后,再浇5min的清水,冲洗管道内残余肥料。

    滴灌追施化肥推荐用量

    肥力水平

    封垄期(kg/666.7m2

     

    薯块快速膨大期(kg/666.7m2

    N

    K2O

    N

    K2O

    低等肥力

    2.5~3.75

    4~7.5

     

    2.5-3.75

    4~7.5

    中等肥力

    2~2.5

    7.5~9

     

    2~2.5

    7.5~9

    高等肥力

    1.5~2.5

    2.5~5

     

    1.5~2.5

    2.5~5

     

    4.6.3农药管理

    甘薯栽后结合灌水每666.7m2施用40%毒·辛乳油250ml防治地下害虫,如蝼蛄、金针虫、地老虎、蛴螬等。

    栽后40d50d甘薯进入封垄期,结合灌水每666.7m2施用40%毒·辛乳油250ml,防治地下害虫。对易感黑斑病的品种,每666.7m2使用80%福美双水分散颗粒剂1kg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kg;茎线虫病发生严重的地块施入1.8%阿维菌素乳油,每666.7m2用量1.5kg。农药使用应严格按照GB/T 8321(所有部分)进行。农药施用的具体方法同追肥,但要注意施药时间应在每次滴灌结束前为宜,以免降低施药浓度,影响防治效果。

    4.7中耕除草

    甘薯栽后及时进行机械中耕除草培土,消灭杂草,防止苗草争肥争光,以利薯苗早发。

    对于杂草较多地块可采用化学药剂除草。可在杂草24叶期,用25%灭草松水剂200400毫升20%唑嘧磺草胺悬浮剂2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喷药时避开生长点

    4.8科学化控

    甘薯茎蔓生长过于旺盛,田间通风透光差,不但影响薯块的正常膨大,而且极易引起甘薯病虫害,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茎蔓生长,可使同化产物更多地向地下部转移,促使薯块膨大。一般年份,在水肥精准化管理基础上,在甘薯栽后50、60、70、80、90天叶面分别喷施磷酸二氢钾150g/亩,并配合栽后60、70天叶面分别喷施5%烯效唑50g/亩。

    4.9采收

    鲜食型产品,当时销售上市的,在田间直接分级;做种薯或鲜食用于储藏的,注意最晚在初霜之前完成收获,田间初选后,及时入窖。淀粉型产品,应根据加工时间和天气情况,及时收获。采收时要注意轻刨轻装,防止机械损伤。推荐使用1JHS-90型薯类杀秧机和甘薯收获机。

    1JHS-90型薯类杀秧机动刀固定安装在刀盘上,减轻甩刀停止时形成的撞击。改茎叶粉碎为剪切,减少茎叶携带的病害对土壤的侵害。增加超越离合器,减轻停止时惯性对动力机输出系统的损害。工作部件遇堵塞或硬物超越离合器打滑空转,减轻刀具等的损伤。该杀秧机的秸秆粉碎长度合格率、秸秆抛撒不均匀度、纯生产率等均优于目前生产普遍使用的单轴杀秧机。

    4.10贮藏

    1)窖型:甘薯储藏窖的窖型可根据各地的具体地形、水位、建筑材料、投资能力等来确定。如丘陵地区可借助土崖挖窑洞建土窑窖;平原地区可建棚窖;地下水位深的可建地下式窑窖、改良式井窖;地下水位浅的可建半地下式窖或地上部砖券窖、屋窖等。建窖时要考虑到有利于贮藏前期通风散热,后期保温防寒,坚固、不漏雨、不渗水。

    2)消毒:入窖前要对薯窖进行灭菌消毒,用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药液喷撒窖壁四周,也可用硫磺熏剂密闭熏蒸灭菌。

    3)管理:甘薯入窖后半月内,气温仍然偏高,呼吸作用旺盛,窖内气温很易升高,此期应敞开门窗及窖口进行通风散热,尽量使窖温不超过15℃。窖内相对湿度以保持90%左右为好。到“立冬”后气温下降,逐渐关严薯窖门窗、窖口、气眼等。使窖温保持在12℃~14℃。到“冬至”前后,进入严冬,应封严所有门窗及入窖口,使窖温不低于10℃,以后窖温始终控制在10℃~15℃。

    5智能灌溉施肥系统操作方法

    手机小程序操作:进入手机新农宝盒小程序,点进手动灌溉后,点击打开电动阀门(再点击,电动阀门关闭)后,在手动灌溉界面切换到施肥机,点开单通道施肥机,设置灌溉时长和施肥总量,设置好后点击施肥开关,施肥机启动(再点击,施肥机关闭)。

    施肥机触摸屏操作:登陆进入主页面,可以设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设定好后点击灌溉按钮施肥机启动(再点击,施肥机关闭),屏幕可以显示实时流速。

    实时流速:肥通道的流速

    施肥量:单次灌溉流量超出设置值时停止灌溉

    灌水时长:单次灌溉时间超出设置值时停止灌溉

    主办单位: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地址:廊坊市广阳道285号农林科技大厦     电话:0316-2189909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21151号-1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 13100302000548号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