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是多年生豆科牧草,蛋白质含量在18%~22%,富含各种氨基酸、维生素、胡萝卜素、叶黄素、钙、磷、异黄酮类物质,可消化纤维含量高,营养平衡而全面,被誉为“牧草之王”,是饲养家畜不可缺少的优质粗饲料。
对大多数苜蓿生产者来讲,苜蓿的秋眠级是选择品种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苜蓿秋眠性是指在北纬地区由于秋季光照减少和气温下降,引起苜蓿生理休眠的特性。苜蓿秋眠性不仅可以作为苜蓿分类的一个指标,还可以指导苜蓿不同秋眠品种的种植区划预测苜蓿的抗寒性以及确定适宜的播种时期。
各个地区因气候、地理条件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栽培品种。
对于我国大多数苜蓿种植区,倒春寒常有发生,优先选择秋眠级低的高产品种是保证苜蓿安全越冬的基础。越冬指数可作为品种抗寒性的参考指标,但在选种和推广中不能完全脱离苜蓿种植区划的范围的栽培品种。
种植秋眠级低的品种可有效提高苜蓿的越冬存活率,苜蓿秋眠性和抗寒能力的这种相关性已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充分证实。低秋眠级品种抗寒能力强,越冬存活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
1)秋眠级低的品种对秋季温度和日照变化较为敏感,在秋季温度降低,日照变短的时期便停止了生长,极早的进入休眠状态,因此对地下部系内营养物质的消耗较少,这为苜蓿越冬贮备了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其中可溶性糖的积累最有助于提高植株的抗寒能力和越冬存活率。而秋眠级较高的品种则因为对秋季光温变化不敏感,在霜冻前仍保持生长的势头,在越冬准备期消耗了根系内大量的营养物质,可溶性的糖的浓度降低较快较多,直接影响了植株的抗寒能力和抗逆性,容易导致越冬期间受到严重的冻害而降低越冬存活率。
2)秋眠级低的品种,在春季返青较晚,生长较为缓慢,早春的返青率和生长势上普遍不如秋眠级高的品种,但恰恰由于返青萌动较晚,减小了倒春寒对根冠部位生长点的伤害,因此秋眠级较低的品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御倒春寒造成的春季冻害。
生产中,苜蓿秋眠级的高低和产量息息相关,选择高秋眠级意味着选择更高的产量。目前也有部分进口品种具有较高的秋眠级数和较低的越冬指数,兼具高产抗寒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