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制作技术要点 -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欢迎访问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官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农时技术
  • 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制作技术要点

    郭增志 350 阅读 2023-03-16 发布时间

    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以其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消化率高、贮存时间长等特点畜牧养殖广泛推广使用,尤其在奶牛养殖中作为最经济的优质粗饲料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如果想生产出优质的青贮饲料,必须精心准备、认真操作,完全掌握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制作中每一个环节的技术要点。

        一.

      做好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制作方案,组织好人力、物力,争取按计划封顶。清理青贮池内的杂物,检查青贮池的墙体和地面,损坏的地方及时修补。清理完的青贮池最好在晴天太阳曝晒 3 ,或者使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在池壁两侧铺贴不低于0.08 mm 厚的透明膜。

        二. 

       1.收割机的要求:尽可能选择刀片锋利的、收割效率高的、带有籽粒破碎功能、适合所选择地块作业的大型机械。

       2.收获期确定:玉米在腊熟期之前籽粒发育不好,淀粉含量低,青贮渗出液多,营养价值降低;腊熟期之后干物质含量过高,不能很好地压实,淀粉消化率差;所以在乳熟后期至蜡熟期(即 1/3 乳线至3/4 乳线)时具有最佳的干物质含量(30%~35%),是制作青贮收获的最佳时期。

       3.收割时间:6: 00 前或 18:00 后不宜收割,因为此时露水较大,不但降低青贮玉米干物质含量,而且增加作物韧性,粉碎难度大。收割持续时间不宜过长,设备不足时可提前收割。禁止青贮收割前 1 周大水漫灌。

       4.留茬高度:收获时留茬过低易混入较多的泥土和微生物,影响青贮品质,纤维含量过高,家畜采食量降低。合理的留茬高度一般为15~20 cm。


       三. 

       1.切碎长度:干物质高时切割长度适当减短,干物质低时适当增加,一般为1cm 左右,最好为8mm左右。为了提高消化率,玉米颗粒必须要破碎,破碎度4瓣/粒,破碎率>98%。

       2.含水量:原料含水量是决定青贮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青贮饲料的适宜含水量为60%~70%。通常可以根据“手握法”对青贮原料的水分含量进行粗略的评估:在手里握紧1分钟,松开后能流出水滴,则含水量大于75%;若原料呈团状但无水分流出,则含水量为70%~75%;青贮原料仍比较有弹性且慢慢散开,则含水量为60%~70%;若原料团立即散开,则含水量为60%以下。

        四. 

         选择自动翻斗、后门侧开、车厢内底部不能有横梁、性能正常、刹车良好且不漏油的车辆。运输车在运输前要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最好在原料发热前卸完。         五

        1.入池。切短的全株玉米应立即装填入池,从收割到入池时间最好控制在4小时内,不要超过8小时。原料应直接入池或者卸车后立即入池,否则就会氧化变质,且变质速度比堆放在车上更快。

        2.碾压。装填的同时要进行机械压实,压实机械最好是自重大的装载机或宽轮胎的四轮拖拉机。压实的密度越高,青贮中干物质损失越少;每一层厚度控制在 20~30 cm左右,采用 U 型分层铺料,1/2 胎轮错位碾压,走直线,反复碾压,直至封池。青贮边角可以用小型装机进行压实,尽量使池中原料堆积高度低于两边原料,这样可以让滚轮接触到青贮池墙壁,就能很好地压实墙壁边缘的原料。

        3.封顶。原料高出青贮池50~60cm即可封池,再高则边上无法压实。塑料膜的使用:装池前,将内衬为黑色的塑料膜铺在青贮池的墙壁上;装池后,将多余的塑料膜铺在青贮池的上方,连接处至少重叠 1;池顶再铺上一层塑料,黑色朝向青贮,白色朝外,注意塑料膜上下重叠的次序(高处在上、低处在下)。池的边界塑料膜要稍微松些,以防产气撕拉。封池前在原料表面均匀撒1层甲酸、乙酸等添加剂或者食盐。用轮胎压实时,要做到不漏气、不透水。

        六.全株玉米青贮取料的技术要点

       1.从背阳方向开始取料,取料截面要取整齐,尽量使用取料机或者铲车平行取料,禁止挖掘式取料,避免空气大量进入青贮料内部。取完料后要及时密封好。

        2.随取随喂,切记不要1 日喂数日。取料深度:夏季大于 50cm,冬季大于 30cm

    主办单位: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地址:廊坊市广阳道285号农林科技大厦     电话:0316-2189909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21151号-1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 13100302000548号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