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原名蕺菜、折耳根。为三白草科 植物蕺菜(拉丁学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因为其新鲜的叶中有一股浓烈的鱼腥味而得名,鲜用入汤的话,此种特殊的腥味使人难以接受,但鱼腥草经过阴干后,腥气尽散,且微有芳香,在加水煲汤时,还能挥发出一种类似肉桂的香气。汤色和味道均如淡的红茶汁,芳香而稍有涩味。
鱼腥草主产浙江、江苏、湖北。其茎呈扁圆柱形或类圆柱形,扭曲而细长,长约10-30厘米,粗约2-4毫米。表面淡红褐色至黄棕色,具纵皱纹或细沟纹,节明显可见,近下部的节上有须根痕迹残存。
鱼腥草能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对于热痢、湿疹、肺脓疡、水肿、痈肿有一定的作用,且还是中医治疗中用以治肺痈的要药。
鱼腥草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野生佳蔬。鲜鱼腥草含蛋白质2.2%,碳水化合物6%,脂肪0.4%,还含有维生素C和钙、磷、钾、铜等微量元素。可生食也可熟食,凉拌、炖肉、煮粥、熬汤、炒菜、泡茶均可。鱼腥草拌莴笋、豆芽、芹菜等,清香可口,可治支气管炎;鱼腥草炖肉,可使肉汤更加鲜美可口,可治咳嗽;鱼腥草煮面条,有清火作用;鱼腥草煮粥,可治热毒;鱼腥草晾干,夏季辅以茶叶饮用,既能解渴,又有药效。贵州少数民族喜食鱼腥草,用鱼腥草妙肉片、妙肉丝、炒腊肉。鱼腥草拌野葱,堪称一道名莱。以鱼腥草为原料可以制成鱼腥草咸菜、鱼腥草茶、鱼腥草酒、鱼腥草饮料、冲剂、针剂等。常食鱼腥草食品,可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