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在玉米植株上表现的症状就有所不同。一般在乳熟后期开始表现症状。大部分病原菌都可引起以下两种症状类型:青枯型和黄枯型。田间表现何种症状类型是品种、温湿度、降雨、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①青枯型:整株叶片突然失水干枯,呈青灰色,茎基部发黄变褐,内部空松,手可捏动,根系水渍状或红褐色腐烂,果穗下垂。②黄枯型:病株叶片从下部开始逐渐变黄枯死,果穗下垂;茎基部变软,内部组织腐烂,维管束丝状游离,褐腐或红腐;根系腐烂破裂,粉红色到褐色,须根减少。植株枯死导致籽粒灌浆不满、秃尖增长,粒重下降造成直接产量损失,植株茎节变软,引起倒伏,还可造成更大的间接产量损失。
腐霉菌茎腐病适宜在潮湿的环境下发生,起病较急,多为青枯型,病株髓部为湿腐,湿度大时有白色霉层。
镰孢菌茎腐病在相对干旱的地方容易发生,发病缓慢,多为黄枯型,初期和缺素症、早衰不易区分,病株髓部为干腐,为褐色或红色、紫色。
细菌性茎腐病为青枯型,一般在中下部的叶鞘及茎节处可见水渍状病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叶鞘下茎秆腐烂下陷,病组织软化,叶片呈青枯状萎蔫,植株常倒折。病部可见菌脓溢出,有或无腐败臭味。
点枝顶孢菌茎腐病也叫黑束病,维管束浅褐色到黑色坏死,变色部位可长达几个节间,病株多为不孕穗或结实不良。
禾顶囊壳玉米变种引起的茎腐病也叫全蚀病,病株根系褐色到黑褐色腐烂,根皮变黑发亮,形成“黑脚”症状,病部可见黑色颗粒状的子囊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