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是我市主要油料作物,每年栽培面积在 50 万亩左右,是农民增收和城乡居民食用油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市花生栽培以普通农户为主体,地块零散,地势不平,浇水困难,干旱年份减产严重。花生是耐旱作物,但干旱年仍然依赖浇水才能生产,大水漫灌是全市花生的主要给水形式,水资源浪费严重、费用高,制约花生效益提升;当前种植模式、田间管理技术的不规范,造成良种不高产、不稳产,严重影响廊坊市花生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院科技人员结合我市实际集成了一整套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并连续 4 年在我市安次、永清、固安、霸州等进行示范和验证,全部获得成功,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土壤选择
以砂壤土最好,前茬以小麦、玉米、瓜菜、绿肥等作物最佳。
2 播前准备
2.1 施足底肥亩施腐熟的农家肥 2000kg,磷酸二铵 20kg、硫酸钾 10kg 或三元复合肥(N:P:K 为 15:15:15)40kg、过磷酸钙 50kg 旋耕前均匀撒施田间。
2.2 播前除草用施田补( 33%二甲戊灵乳油) 200~300ml/667m2兑水 15~20kg或 50%乙草胺乳油 50~70g/667m2,兑水 40~60kg,旋耕前均匀喷在地表,使药和土壤混合均匀。
2.3 整地播种前旋耕土壤,达到地平、土细,上虚、下实待播的要求。
3 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
春播花生,生长期选择如冀农花 1 号、冀农花 2 号、冀花4 号、5 号、花育 19 号、22 号、鲁花 9 号、冀油 4 号等中早熟品种。花生播前晒果 2~3d,剥仁前剔除秕、病、虫、霉变、发芽荚果,使荚果饱满、均匀一致;剥仁后再按标准挑选一遍。播种前用施乐时微悬剂,吡虫啉或辛硫磷缓释剂拌种,防治苗期蚜虫、蛴螬、金针虫,立枯和茎腐等苗病。
4 播种
4.1 播种期土壤表层 5cm 地温连续 5 天稳定在 15℃以上时可进行播种,因此,廊坊市最佳播种期在 5 月 1 日至 10 日。地膜覆盖可提高地温,覆膜花生可在 4 月下旬播种。
4.2 播种方式
采取大小垄种植,垄距 30cm,垄宽 70cm,垄高 10cm,双行种植,中间铺设滴灌带,覆膜-喷药-铺设滴灌带-播种一次完成。
4.3 播种密度
大行距 60cm,垄上小行距 40cm,肥沃土壤穴距 18cm,每穴 2 粒播种,亩密度 8000 穴左右;较肥沃土壤穴距 15cm,每穴 2 粒,亩密度为 10000 穴左右;肥力较弱土壤穴距 12cm,每穴 2 粒,亩密度 12000 穴左右。播种深度 3-5cm 压实,确保一播全苗。
5 田间除草
播前旋地时如果没有使用除草剂,可在播种时结合覆膜、播种、喷施除草剂一次完成。除草剂可选用 12.5%“盖草能”50~75ml/667m2 兑水 30~50kg 或 10%“禾草克”70ml/667m2或 35%“稳杀得”50~100ml/667m2 均匀喷洒。地膜之间裸露的土地最好在播后 3d 内喷洒除草剂。除草剂使用原则:沙壤土药量小、壤土药量大,施药后不要再进地作业,以免破坏土壤表面药膜,影响除草效果。
6 滴灌安装
用电机或柴油机驱动水泵将井水或渠水通过管道送到田间地头,管道和滴管带连接,筛网过滤器安装在主管道上,每次浇水前要对过滤器筛网进行清理。主管道采用直径 6cmPE 软管,侧滴灌管采用管径:12mm~20mm,壁厚:0.2~0.5mm,滴水孔的间距:15、20cm(根据种植密度选择)的滴管带。
7 水肥运筹
在花生苗期(5~6 月份)、开花下针期(6~7 月份)、花生荚果膨大期(7~8 月份),如遇旱情,要及时滴灌浇水,苗期和荚果膨大期水量不宜过大,能保证土壤返潮即可。花生本身有固氮作用,在生长旺期要及时喷施磷酸二氢钾、微量元素复混肥进行根外追肥,全生育期喷施 3 次(初花期、盛花期、荚果膨大期)。盛花期遇到多雨寡照,植株主茎高度超过 35 厘米有旺长趋势时要及时喷施生长调节剂,以控制株高,防治倒伏。
8 病、虫害防治
花生常见病害有花生叶斑病、病毒病等,发病严重影响产量。防治方法:用苯醚甲环唑加多菌灵混用 500~800 倍液或75%“百菌清”400~600 倍液或 40%“白霜净”75~100g/667m2兑水 60~80kg/667m2 喷雾,每隔 10~15d 喷一次,连用 2~3次,可有效防治。常见虫害有蚜虫、蓟马、红蜘蛛等可选用 10%吡虫啉 10~15g/667m2 和 20% 啶 虫 脒 15 ~ 20g/667m2 或 哒 螨 灵 30 ~40ml/667m2 按药剂说明倍数兑水喷雾防治。
9 适时收获
花生的收获适期因不同品种而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品种青枝绿叶成熟,有些品种到成熟期叶片大部分已脱落,因此要视品种的特点而定,掌握以荚果内果皮多半变成黑褐色为成熟标准或采用试收的方法,要克服传统观念,适时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