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生态放养鸡质优味美。与笼养鸡蛋相比,干物质多、蛋黄比例大、对人体有益的磷脂质含量高、决定风味的谷氨酸含量高、风味浓郁。生态鸡肉的肌纤维直径小、密度大、肌苷酸含量高、鸡肉质地鲜嫩、鲜美。
生态放养条件下鸡的活动半径在100m内,早出晚归是鸡的生活习性。4-8周龄期,在育雏料中加入一定量的青草和青菜,还可加入一定动物性饲料和虫体饲料(如黄粉虫、蚯蚓、蝇蛆),使胃肠得到较好的锻炼。育雏后期使其育雏舍的温度逐渐接近舍外气候条件。同时,逐渐扩大雏鸡的运动量和活动范围,增强体质。在放养前,可在饲料和饮水中加入维生素C或复合维生素,预防应激。同时,应根据当地的免疫程序,做好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法氏囊等病防疫,同时做好球虫病的预防保健。
放养模式下的土鸡在野外的生长时间较长,患寄生虫病的几率比圈养土鸡大,尤其是蛔虫病。因此,要定期对土鸡 进行驱虫,一般在放养第1个月后就要进行1次驱虫,随后驱虫频率是每2-4周一次 。
北方地区早春寒冷,3月份之前气温不稳定,4月中旬以后开始放牧为宜。若进行野外大面积放养,需要对生态鸡调教。喂食和饮水应在育雏时开始调教,一般用一种特殊的声音进行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傍晚时,用另外一种声音信号引导鸡按时归巢,并形成稳定的习惯。
为了防止丢失,同时实现草地轮牧的目的,可以围网筑栏。为了防止过牧,可以将一个地块用围网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放养半个月时间,利于青草和昆虫量的恢复。生态鸡应补充一定的精饲料。补料时间应在傍晚进行,此时鸡食欲旺盛,可根据一天的采食情况,确定补料量,补料后,鸡群休息,饲料的利用率高。此外,补料量要根据不同季节调整,如春夏季绿色植物和昆虫量多,可减少补料量;秋冬季放养环境中的自然食物量少,此时应增加补料量。老鼠、蛇和鼬对放牧初期的雏鸡危害大,可采用混养鹅的方法,以鹅护鸡。利用鹅的警觉性高,攻击性强的特点,同时鹅和鸡互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