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缺氮
缺氮会使全株叶片变成浅绿色至黄色,重者在叶片上形成坏死斑。缺氮枝条细弱,短而硬,皮部呈棕色或紫红色。缺氮的植株,果实早熟,上色好。桃的果肉风味淡,含纤维多。
缺氮初期,新梢基部叶片逐渐变成黄绿色,枝梢也随即停长。当继续缺氮,新梢上的叶片由下而上全部变黄。叶柄和叶脉则变红,因为氮素可以从老熟组织转移到幼嫩组织中,所以缺氮症多在较老的枝条上表现得比较显著,幼嫩枝条表现较晚且轻。严重缺氮时,叶脉之间的叶肉出现红色或红褐色斑点。在后期,许多斑点发展成为坏死斑,这是缺氮的特征。土壤瘠薄,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桃园易表现缺氮症。在砂质土壤上的幼树,新梢速长期或遇大雨,几天内即表现出缺氮症。
(二)缺磷
缺磷较重的桃园,新叶片小,叶柄及叶背的叶脉呈紫红色,以后呈青铜色或褐色,叶片与枝条呈直角,叶边焦枯,花芽形成少,开花晚。
由于磷可以从老熟组织转移到新生组织中被重新利用,因此老叶片首先表现症状。缺磷初期,叶色较正常,或是变为浓绿色或暗绿色,似氮肥过多。叶肉革质,扁平且窄小。缺磷严重时,老叶片往往形成黄绿色或深绿色相间的花叶,叶片很快脱落,枝条纤细。新梢节短,甚至呈轮生叶,细根发育受阻,植株矮化。果实早熟,肉干汁少,风味不良,并有深的纵裂和流胶。幼龄树缺磷受害最显著。
桃树缺磷,除土壤中含磷量少外,在土壤中含钙量多的盐碱地区,土壤中磷素被固定成磷酸钙或磷酸铁铝不能被吸收,也是缺磷的重要因素。
(三)缺钾
缺钾症状的主要特征是叶片卷曲并皱缩,有时呈镰刀状。晚夏以后叶片变浅绿色。严重缺钾时,老叶主脉附近皱缩,叶缘或近叶缘处出现坏死,形成不规则边缘和穿孔。或顶芽不发育,出现枯梢现象。
钾在树体内有较大的移动性,缺钾初期,表现枝条中部叶片皱缩,继续缺钾时,叶片皱缩更明显,扩展也快。此时遇干旱,易发生叶片卷曲现象,以至全树呈萎蔫状。缺钾影响氮的利用率,叶片呈黄绿色,以后形成褐色斑块,并进而形成穿孔或缺刻,叶片破碎。那些缺钾而卷曲的叶片背面,常变成紫红色或淡红色。新梢细短,生理落果率高,果小,花芽少或无花芽。桃对钾的需求量高,田间轻度缺钾时,前期不易表现症状,后期果实膨大需钾量增加时才易于表现。
在细砂土、酸性土,有机质少和施用钙、镁较多的土壤上,易表现缺钾症。在砂质土中施石灰过多会降低钾的可给性,在轻度缺钾的土壤中施用氮肥时,刺激桃树生长,更易表现缺钾症。
(四)缺铁
桃树缺铁主要表现叶脉保持绿色,而脉间褪绿。严重时整片叶全部黄化。最后白化,导致幼叶、嫩梢枯死。
由于铁在植物体内不易流动,缺铁症从幼嫩叶上开始。开始叶肉先变黄,而叶脉保持绿色,叶面呈绿色网纹失绿。随着病势发展,整叶变白,失绿部分出现锈褐色枯斑或叶缘焦枯,引起落叶,最后新梢顶端枯死。一般树冠外围、上部的新梢顶端叶片发病较重,往下的老叶病情递次减轻。严重或连年发病,则早春萌芽就表现症状,甚至萌芽不整齐,出现枯芽、落花落果严重,花芽分化不良,树体衰弱,抗性降低而多病缠身,严重者全株死亡。
在pH7.5~8.5的盐碱或钙质土中,桃树缺铁较为常见。在桃树缺铁症易发生的地区,又以干旱和植株迅速生长的季节较为严重。但在一些低洼地区导致盐分上泛,或在长期土壤含水量多的情况下,使土壤通气性差,降低根系的吸收能力,常引起更为严重的缺铁症。桃树缺铁并不由土壤缺铁而引起,土壤pH和碳酸盐含量抑制了根系吸收铁素。
(五)缺锌
桃树缺锌症主要表现为小叶,所以又叫“小叶病”。新梢节间短,顶端叶片挤在一起呈簇状,有时也称“丛簇病”。
桃树缺锌,树体内生长素含量低,细胞吸水少,不能伸长或少伸长。以早春症状最明显,主要表现于新梢及叶片,而以树冠外围的顶梢表现最为严重。一般病枝发芽晚,叶片狭小细长,叶缘略向上卷,质硬而脆,叶脉间呈现不规则的黄色或褪绿,这些褪绿部位逐渐融合成黄色伸长带,从靠近中脉至叶缘,在叶缘形成连续的褪绿边缘。和缺锰症不同的是多数叶片沿着叶脉和围绕黄色部位有较宽的绿色部分。由于这种病梢生长停滞,故病梢下部可另发新梢,但仍表现出相同的症状。病枝上不易成花,不易坐果,果小而畸形。
缺锌和下列因素有关:沙土果园土壤瘠薄、北方砾底暗棕壤,锌的含量低;或由于土壤透水性好,灌水过多造成可溶性锌盐消失;氮肥施用量过多造成锌需求量增加;盐碱地锌易被固定,不能被根系吸收;土壤粘重,活土层浅,根系发育不良;重茬果园或苗圃地更易患缺锌症。
(六)缺钙
桃树对缺钙最敏感。主要表现在顶梢上的幼叶从叶尖端或中脉处坏死,严重缺钙时,枝条尖端以及嫩叶似火烧般地坏死,并迅速向下部枝条发展。有的还会出现裂果。果实套袋由于果面蒸发少,果实缺钙,影响着色和贮运性。
钙在较老的组织中含量特别多,但移动性很小,缺钙时首先是根系生长受抑制,从根尖向后枯死。春季或生长季表现叶片或枝条坏死,有时表现许多枝异常粗短,顶端深棕绿色,大型叶片多,花芽形成早,茎上皮孔涨大,叶片纵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