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小豆栽培技术 -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欢迎访问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官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农时技术
  • 红小豆栽培技术

    石林君 4087 阅读 2022-01-27 发布时间


    小豆,又名小豆、赤豆、朱豆,为豆科一年生半缠绕草本植物赤小豆的成熟种子,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夏秋荚果成熟时采收,晒干,收集种子备用。 种子供食用;入药,有行血补血、健脾去湿、利水消肿之效。

    红小豆属于豆科短日照喜温作物。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排水良好,保水保肥,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为宜。种植高产红小豆,应掌握以下几方面技术措施: 

    一、选种:选择千粒重高、极具增产潜力、优质、抗病性强的品种,例如冀红1008、宝清红、龙小豆、合江1号、日本红、吉111、大红袍等。应重点选择皮薄粒大、颜色鲜艳、籽粒饱满、淀粉粒沙性好的品种种植。

    二、合理轮作:红小豆喜温,不耐涝,忌连作和重迎茬,最好选择2年以上没种过豆类作物的地块。建议轮作方式:小豆-谷子-玉米;红小豆-玉米-高粱;红小豆-小麦-玉米。小豆喜肥、抗旱,根系比较发达,但入土穿插力不强,宜选用砂壤土,要求土壤疏松、通气良好,利于根瘤活动。秋后或早春进行耕翻,耕翻后及时耙地起垄,做到表土细碎平整,上松下实。

    三、整地、施肥 :早春顶浆打垄,及时镇压,保持土壤墒情。结合整地施有机肥15/hm2,磷酸二铵150公斤/hm2,硫酸钾45公斤/hm2。采取底肥一次施足,满足整个生育期的营养需要。

    四、播种适期播种利于苗齐、苗壮、多花多荚、适期成熟、提高产量及品质。为保证早出苗、出齐苗应尽量做到播深一致。播种前要进行机械或人工选种。将虫蛀粒、碎粒和杂质去掉,保证种子的净度和纯度。种子精选后晒种1-2d可以提高小豆种子的生活力。也可选用种衣剂拌种,防治苗期病虫害,补充微量元素。黑龙江省南部地区,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北部冷凉地区,一般在55至515日播种即可。播种后及时镇压,避免土壤失。干旱地区也可播前和播后各镇压1次。根据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适当调节种植密度,高肥水地保苗15.0-22.5万株/hm2,中肥水地保苗22.5-30.30万株/hm2,低肥水地保苗30.0万株/hm2以上。行距一般50-60cm。出苗达80%时,进行调查,如发现缺苗,应及时催芽补种。

    五、中耕除草:红小豆苗期生长势弱,易受杂草危害,不利于生长。应适时中耕,消灭田间杂草的同时,还可以达到疏松土壤,提高地温,调节土壤水分、养分和通气状况的作用,促进根系和地上部分生长,增强其同氮能力。建议在间苗后进行1次中耕,之后每隔7-10d中耕1次,共进行3-4次。在红小豆开花期全面细致地除1大草,避免杂草与红小豆争夺肥水,影响结实率。也可在播后苗前进行土壤封闭除草来控制杂草危害

    (1)用禾耐斯1.4-1.7L/hm270%赛克津0.5-0.6kg/hm2;

    (2)乙草胺1.5L/hm270%赛克津0.3kg/hm2。苗后化学除草可用15%精稳杀得0.5-1.2L/hm225%虎威1.0-1.5L/hm2。根据田间杂草情况,后期可人工拔草。

    六、施肥:种植小豆总的施肥原则是巧施氮肥,重施磷肥,有区别的施用钾肥,适当增施钼肥和菌肥。可将全部磷肥、钾肥和约1/3的氮肥混合作为种肥、底肥分层施用。应重点在开花初期进行追肥,以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雾,可促进红小豆花芽分化,提高结实率并将种肥施用后余下的2/3氮肥全部开沟施入并及时覆土。花荚期也可进行叶面追肥追施尿素68kg/hm2,可促进红小豆生殖生长,使花荚数增多。一般后期不追施尿素或可根据小豆长势适当少追尿素,以免植株贪青晚熟。

    七、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应以生态调控为主。药剂防治为辅,为降低环境污染可采用无公害杀菌剂和生物杀虫剂。播前可以采用生物农药如农抗120、科生霉素、苦参素进行拌种。红小豆常见病害有立枯病病毒病白粉病锈病害虫蚜虫等。立枯病可用50%多菌灵以种子量的0.5%~1.0%拌种;病毒病用20%农用链霉素10002000倍液喷雾防治;白粉病和锈病用25%粉锈宁2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多发生在苗期和花期结荚期温度过高也可能发生,发现蚜虫可用40%氧化乐果20003000倍液在无风天进行喷雾防治,最佳喷雾时间为上午911时或下午24时。

    八、适时收获:红小豆成熟期不一致,往往基部荚果已呈黑色,而上部的荚果还未青色,或尚在灌浆。收获应掌握在田间大多数植株上有2/3的荚果变黄时,及时收获。过晚易裂荚。采收最好在早晨或傍晚进行,严防在烈日下作业,避免机械性炸荚,降低田间损失,做到颗粒归仓。收割后在田间晾晒23天,拉回后立即脱粒,不要堆成大堆,以免长时间存放发生霉粒,影响色泽和质量,造成损失


    主办单位: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地址:廊坊市广阳道285号农林科技大厦     电话:0316-2189909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21151号-1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 13100302000548号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