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虫是一种爆发性的毁灭害虫,俗称行军虫、夜盗虫、剃枝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危害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具有迁飞性、群聚性、暴食性、杂食性等特点。目前我市爆发的粘虫属3代粘虫,主要以幼虫取食玉米叶片或穗头为害。发生严重时,常常在一夜之间把叶片全部吃光仅剩光杆,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一、发生规律:粘虫在我省每年发生3-4代,任何虫态在我省都不能越冬,春季出现的大量成虫系由南方迁飞所至。粘虫喜温暖高湿的条件,高温、低湿不利于粘虫的生长发育。成虫产卵适温为19—22℃,相对湿度在90%左右,高于25℃或低于15℃,成虫产卵数量减少或不能产卵。气温高于35℃即不能产卵。幼虫生长最适温度为10-25℃,相对湿度为85%,湿度直接影响初孵幼虫存活率的高低。
二、形态特征:卵:馒头形稍带光泽,初产时白色,颜色逐渐加深,将近孵化时黑色。幼虫头顶有八字形黑纹,头部褐色黄褐色至红褐色,2~3龄幼虫黄褐至灰褐色,或带暗红色,4龄以上的幼虫多是黑色或灰黑色。身上有五条背线,所以又叫五色虫。腹足外侧有黑褐纹,气门上有明显的白线。蛹红褐色。腹末有尾刺3对,中央1对粗大。成虫体长17~20毫米,淡黄褐色或灰褐色,前翅中央前缘各有2淡黄色圆斑,外侧圆斑较大,其下方有1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1小黑点;由翅顶角向斜后方有一条暗色斜纹。
三、生活习性:粘虫一生分为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主要在幼虫阶段危害植物。幼虫共6龄,1、2龄幼虫多在叶片背面背光处为害,仅能啃食叶肉残留表皮,造成半透明的小条斑。3龄后食量大增,可蚕食叶片成缺刻,5-6龄幼虫进入暴食期,占总食量的90%--95%,蚕食叶片,啃食穗轴。老熟后则停止取食。老熟幼虫在根际表土1-3cm做土室化蛹。3龄后的幼虫有假死性,受惊动迅速卷缩坠地,畏光,晴天白昼潜伏在阴暗处中,傍晚后或阴天出来活动取食,对农药的抗性随虫龄的增加而增加。4龄以上幼虫当把大部分作物叶片吃光后,群集向外迁移,在迁移时所遇植物多被掠食一空,造成作物严重经济损失。成虫昼伏夜出,傍晚开始活动。黄昏时觅食,成虫需取食花蜜补充营养,遇有蜜源丰富,产卵量高;幼虫取食禾本科植物的发育快,羽化的成虫产卵量高。半夜交尾产卵,黎明时寻找隐蔽场所。每头雌虫可产卵1000—2000余粒。成虫对糖醋液趋性强,产卵趋向黄枯叶片。成虫产卵于叶尖或嫩叶、心叶皱缝间,常使叶片成纵卷。喜在茂密的田块产卵,生产上长势好的小麦、玉米、水稻田等及多肥、灌溉好的田块,利于该虫大发生。天敌主要有步行甲、蛙类、鸟类、寄生蜂、寄生蝇等。
四、防治措施:粘虫是一种间歇性猖獗害虫,发生时具有“暴发性”特点,又有远距离迁飞危害的特性,因此,必须对此虫作好虫情监测与调查。当田间发生粘虫为害时,必须及时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48%乐斯本乳油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30%速克毙乳油2000倍液,2.5%功夫菊酯乳油2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3%阿维高氯水分散颗粒剂1500 倍液,2.5%甲维盐水分散颗粒剂 3000 倍液,每公顷用药液600~900kg喷雾。
1、喷药时间:根据玉米粘虫的以上活动规律,宜在下午5点以后喷药防治。因为此时用药阳光照射不强,又接近傍晚,喷到玉米面上的药液不易流失,傍晚玉米粘虫出来为害后可立即被毒死。
2、选药原则:最好喷施以速效触杀和胃毒作用为主的药剂,以发挥其双重功效,提高防治效果,减轻为害程度。
3、喷药部位:重点喷玉米的心叶丛。
4、注意事项:施药时若遇雨天应及时补喷,要求喷雾均匀周到、田间地头,路边的杂草都要喷到。遇虫龄较大时,要适当加大用药量。虫量特别大的田块,可以先拍打植株将粘虫抖落地面,再向地面喷药,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侵入玉米雌穗的粘虫可采用涂抹内吸剂药液的方法防治。施药机械可采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喷雾机、风送式喷雾机或采用烟雾机喷雾。喷雾时要穿好防护服,戴好口罩。
5、建封锁带:为防止其转移,在粘虫迁移危害时,可在其转移的道路上撒成15厘米宽的药带进行封锁,或在玉米田亩用40%辛硫磷乳油75-100克加适量水,拌砂土30公斤制成毒土撒施进行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