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平菇栽培 -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欢迎访问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官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农时技术
  • 庭院平菇栽培

    王俊山 932 阅读 2021-12-17 发布时间

    一、棚室搭建

    农户可在自家的院内外选择向阳的地方,用竹片、木杆等简易材料搭建棚室。棚室大小依场地而定,高度以不妨碍人在棚中行走为宜。条件的农户可以搭建高标准棚室并配备简易供暖设施,也可以将院里有的旧厢房或猪舍、鸡舍稍加改造,屋顶吊上塑料膜,前后打开通风孔作为出菇棚室使用。

    二、栽培量核算

    每个棚室中放入一定量的出菇棒,才能既保证正常出菇,又方便管理操作。通常情况下,以每平方米棚室投放40kg栽培主料棉籽皮为宜,即每平方米投放32个出菇棒。


    三、栽培用料配方

    以投料500kg棉籽皮为基数,用料配方为:棉籽皮500kg,菌种100kg,麦麸25kg,石灰15kg,营养素10袋(0.5kg/袋),三十烷醇3瓶,克霉灵10袋。棉籽皮、麦麸、石灰农户自备,菌种、营养素、塑料袋、菌需药品,可向食用菌生产企业购买。

    四、棚室地面处理

    新建的棚室在地面撒上石灰灭菌,改造的猪舍和鸡舍要全面喷洒石灰水消毒灭菌。棚室中若是土质地面,要与棚室走向成垂直方向起垄,垄高10cm,宽30cm,垄间距70cm,棚室中沿后墙留出1m宽的走道。若棚室中是硬化地面,可以码砖起垄,要求同上。也可以在棚室中先发菌,待起垛出菇时再起垄。

    五、栽培技术

    1拌料

    将栽培料按配方比例配置后,翻堆拌匀,按料水1∶1.3的比例拌水,并用喷雾器将三十烷醇兑水喷入料中,兑水多少不限。拌料以手在指缝中挤出水分不下滴为宜。拌好后将料堆放,闷堆24h,第2天翻堆,并将克霉灵用喷雾器喷洒拌入料中。

    2装袋

    将拌好的料用直径14cm,长55cm的塑料袋装袋制棒。将菌种掰成小块,先在塑料袋底放入一层料,压实后放入菌块,上层放入半袋料,压实后再放入菌块,上面再放料,依次放置,共4层料3层菌种。要求料分层压实,菌块靠袋外侧,从袋外可以看到菌块。同时,菌袋两头的料层要薄,以3~5cm厚为宜。每个袋中可装干料1.25kg,菌块0.25kg。装好后,用小钉或牙签在菌块处一周扎5~8个小孔,以利菌块透气。500kg干料可装400个菌棒,菌棒重量约为3kg。

    3发菌培养

    装完袋后将菌棒移入棚室中进行发菌培养。初冬季节发菌,可将菌棒码成4层的菌垛,然后用削尖的细长木棍从菌棒一头的中心扎到另一头出来,扎通透气,进行全开放式发菌培养。发菌时菌棒中插入温度计,随时观察温度,将棒内温度控制在30℃左右,不能超过36℃,否则会出现高温烧菌。装袋后的前10d为危险期,袋中的生料易发酵产生高温烧死菌块。因此,要注意观测温度,高温时加强通风。10d后进行倒垛,将中间的两层放在上下,上下的两层放在中间,使菌棒发菌匀。倒垛后若棒内温度降低,可以并垛或采用覆盖措施,提高温度促进菌丝生长。一般30d左右完成发菌,这时菌丝在袋中已长满,菌棒完全发白变硬。

    4出菇管理

    将长满菌丝的出菇棒在起好的垄上码成菌墙,高度以码放8层菌棒为宜。码好后人为增大棚室内的温差,进行变温刺激,以利菌丝形成菇原基分化出菇。出菇期棚室需要一定的光照,可每天进行光照增温。棚室温度控制在10~20℃之间,并通过喷水或浇水使棚室内的相对湿度达到85%左右。出菇时可以不解开袋口,利用菌棒两头扎开的大孔出菇。管理中要注意棚室内经常保持有新鲜空气,并使空气干湿交替。要在棚室前后近地面处开通风孔,每天通风1~2次,通风时间以棚室中全部换入新鲜空气为宜,每次通风约为10~20min。注意通风要在中午天热时进行,避免冷空气损伤菇蕾。平菇长出后,每天要喷水加湿,促进平菇生长。第一潮菇采摘后要将料面上的残留物清理干净,喷水保湿,等待出第二潮菇。此时要注意棒内温度,若温度升高,要随时通风或倒垛降温,避免菌棒中间鼓包或烧菌。

    5后期管理

    第2潮菇采完后,菌棒内大量失水变轻,可用注水器往菌棒中注水或用容器浸泡菌棒,增加菌棒含水量。注水后码成菌墙,出第三潮菇。注水或浸泡时,可以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营养素,提高平菇产量和菌棒转化率。一般情况下菌棒可以出3~4潮菇,转化率可达到100%以上,即投入1kg干料,至少可以生产1kg鲜菇。


    主办单位: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地址:廊坊市广阳道285号农林科技大厦     电话:0316-2189909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21151号-1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 13100302000548号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