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冬季养殖 -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欢迎访问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官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农时技术
  • 生猪冬季养殖

    路国强 702 阅读 2021-12-10 发布时间

    冬季温度大幅度下降,生猪极易患病,导致生猪死亡,成活率降低,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为了提高生猪的存活率,确保养殖户的经济收益,需要牢牢掌握冬季生猪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一、保持舒适的生活环境

    1.加强猪舍的防寒保暖

    冬季,在外部气温比较低时,猪体为了保持体温稳定,需要增加体内物质的消化,形成热能,以弥补体热的损失。在正常状况下,小猪的生活气温在20~26 ℃时,代谢消耗量偏低,健康发育。大猪在15~20 ℃时,代谢消耗偏低,正常增膘 。

     

    1.保暖防冻。保证猪舍门窗没有破损,及时修补有问题的门窗,避免冷风入侵;确保保温、供电以及供水等设备的稳定运行,做好保育舍与产房仔猪的保暖工作,创建适宜的环境。合理运用暖风炉、红外线保温灯以及保温板等为仔猪取暖。

    2.合理降低湿度。猪舍的湿度越高,猪体散热量越大,会感觉到更加寒冷。为了有效避免潮湿,圈台需经常更换干土与干草,定点、定时排粪尿,保证生猪卧伏区域没有粪尿,确保干燥。

    3.适当增加密度。一头猪便是一个“热源”,生猪养殖密度愈大,猪舍内的温度愈高。产仔母猪,每头占据4.0~4.5平方米的空间,一圈养一窝;空怀妊娠母猪,每头占据1.6平方米的空间;6~8月龄后备猪每头占据0.8平方米的空间。以上数据涵盖饮水、吃食以及休息所需的空间,在休息区域(卧区)要运用卧满圈的形式,也就是在卧区范围内卧满猪,不留间隙,同时需维持卧区干燥、清洁。

    4.铺上垫草。铺设垫草是冬季猪舍防潮保温的高效途径,目前常用的垫草主要有锯末屑、麦秆以及稻草等,使用完的垫草需要和猪粪一起发酵成有机肥。

    二、加强环境管理

    1.猪舍的卫生管理工作。冬季是非常恶劣的养殖环境,生猪的免疫力急剧降低,容易感染各种疫病。如果不做好猪舍的卫生管理工作,会加大生猪感染疾病的概率。首先,猪舍需经常性消毒,气候干燥的区域可以保持每周一次的频率,气候潮湿的区域则需要缩短消毒周期。其次,保证猪舍具备稳定的排水体系,要及时排出各类排泄物,并对其实施无害化处理,对猪舍进行消毒。最后,严格管理进入猪场的车辆和人员,对其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其将外部的致病因子带入养猪场,导致疫病交叉传递。

    2.确保猪舍的通风换气设施良好。通风不顺会严重危及生猪的正常发育,不新鲜的空气会造成生猪感觉不适,甚至导致生猪患病。如果是处在疫病流行阶段,完全封闭的空间会造成病菌在猪舍内迅速传递。所以,需要保障猪舍具备优良的通风换气设施,以防止由于湿度过大而造成细菌滋生。

    三、科学饲喂饲养

    科学配置日粮的组成成分,合理提升能量水平,提高饮用水的温度。

    1.合理提升喂养饲料的能量水平。喂养小猪的饲料中需要掺入油脂类的高能量饲料,喂养大猪的饲料需要掺入稻谷、玉米以及动植物油脂等能量较高的饲料。       

    2.创新喂养形式。运用湿拌料或干粉料喂养生猪,在用湿拌料喂养时,必须用温水拌料,以手握成团、落地即散最为合适,同时需要做到即拌、即喂。供应充足清洁的温水。

    3.改变喂养次数。白天可适当增加喂养次数,在夜间零点左右喂食一次,以提高生猪的抗病与抗寒能力。

    四、强化疫病防控

    在温度较低的冬季,不合理的饲养管理以及较差的卫生环境会严重影响生猪的抵抗能力,极易引发猪喘气病以及仔猪黄白痢等。

    1.猪喘气病的防治。猪喘气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造成的一类呼吸道疾病,临床表现为喘气、咳嗽等症状。药物治疗的疗效不平稳,造成病程不断拖延。在选取药物时,需选取对支原体较为敏感的药物,如支原净、泰乐菌素以及替米考星等。

    2.仔猪黄白痢。1周龄左右的仔猪发生腹泻,大都是黄痢,主要表现为拉黄白色或黄色糊状稀粪;防范对策:首先,强化仔猪的饲养管理,在规定时间对食具、圈舍等进行消毒,创建优良的饲养环境,有效减小仔猪接触有害病菌的概率。其次,强化母猪的饲养管理,避免由母猪而造成的仔猪感染。最后,加强免疫工作,运用仔猪大肠杆菌三价苗在母猪生产前20天进行免疫注射,对仔猪黄白痢疾病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

           

    主办单位: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地址:廊坊市广阳道285号农林科技大厦     电话:0316-2189909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21151号-1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 13100302000548号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