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是常规方式栽培量最大的食用菌,具有栽培场所简易、栽培技术简单、栽培原料易获得,产量大、销量多、市场占有率高的特点。平菇可实行周年栽培,在冬季用生料直接栽培,高温季节可用发酵料或熟料栽培。特别是冬季生料栽培,很适合农户在自家庭院中栽培。适宜廊坊、北京冬季栽培的平菇为广温型的黑、灰色品种,主要是2026和双抗黑平菇。
一、栽培前的准备工作
1、棚室搭建。
农户可在自家的院里或院外,选择向阳的地方,用竹片、木杆等简易材料搭建棚室。棚室大小依场地而定,高度以不妨碍人在棚中操作为宜。有条件的农户可以搭建高标准棚室,并配备简易供暖设施。也可以将院里现有的旧厢房或猪舍、鸡舍稍加改造,屋顶吊上塑料膜,前后打开通风孔,作为出菇棚室使用。
2、栽培量核算
每个棚室中放入一定量的出菇棒,才能既保证正常出菇,又方便管理操作。通常情况下,以每平方米棚室投放80斤栽培主料棉籽皮为宜,亦即每平方米投放32个出菇棒为宜。
3、栽培用料配方
以投料1000斤棉籽皮为基数,平菇栽培的用料配方为:棉籽皮1000斤,菌种200斤,麦麸50斤,石灰30斤,营养素10袋(1斤/袋),三十烷醇3瓶,克霉灵10袋。棉籽皮、麦麸、石灰农户自备,菌种、营养素、塑料袋、菌需药品,可向食用菌生产企业购买。
4、栽培棚室地面处理
新建的棚室在地面撒上石灰灭菌,改造的猪舍和鸡舍要全面喷洒石灰水消毒灭菌。棚室中若是土质地面,要与棚室走向成垂直方向起垄,垄高10cm,宽30cm,垄间距70cm,棚室中沿后墙留出1m宽的走道。若棚室中是硬化地面,可以码砖起垄,要求同上。也可以在棚室中先发菌,待起垛出菇时再起垄。
二、栽培技术
1、拌料
将栽培料按配方比例配置后,翻堆拌匀,用料水比1:1.3的比例拌入清水,并用喷雾器将三十烷醇兑水喷入料中,兑水多少不限。拌料的含水量,以手握料在指缝中挤出水分不下滴为宜。拌好后将料堆放,闷堆24小时,第二天进行翻堆,并将克霉灵用喷雾器喷洒拌入料中,拌好后即可装袋。
2、装袋
将拌好的料用直径14 cm,长55 cm的塑料袋装袋制棒。将菌种掰成小块,先在塑料袋底放入一层料,压实后放入菌块,上层放入半袋料,压实后再放入菌块,上面再放料。依次放置,共4层料3层菌种。要求料要分层压实,菌块要靠袋外侧,从袋外可以看到菌块。同时,菌袋两头的料层要薄,以3-5cm厚度为宜。每个袋中可装干料2.5斤,菌块0.5斤。装好后,用小钉或牙签在菌块处一周扎5-8个小孔,以利菌块透气。1000斤干料可装400个菌棒,菌棒重量约为6斤。
3、发菌培养
装完袋后,将菌棒移入棚室中进行发菌培养。初冬季节发菌,可将菌棒码成4层的菌垛,码好后用削尖头的细长木棍,从菌棒一头的中心扎到另一头出来,扎通透气,进行全开放式发菌培养。发菌时菌棒中插入温度计,随时观察温度。将棒内温度控制在30℃左右,不能超过36℃,否则会出现高温烧菌。装袋后的前10天为危险期,袋中的生料易发酵产生高温烧死菌块。因此,要注意观测温度,高温时加强通风。10天后进行倒垛,将中间的两层放在上下,上下的两层放在中间,使菌棒发菌均匀。倒垛后若棒内温度降低,可以并垛或采用覆盖措施,提高温度促进菌丝生长。一般30天左右完成发菌,这时菌丝在袋中已长满,菌棒完全发白变硬。
4、出菇管理
将长满菌丝的出菇棒在起好的垄上码成菌墙,高度以码放8层菌棒为宜。码好后人为增大棚室内的温差,进行变温刺激,以利菌丝形成菇原基分化出菇。出菇期棚室需要一定的光照,可每天进行光照增温。棚室温度控制在 10-20℃之间,并通过喷水或浇水,使棚室内的相对湿度达到85%左右。出菇时可以不解开袋口,利用菌棒两头扎开的大孔出菇。管理中要注意棚室内经常保持有新鲜空气,并使空气干湿交替。要在棚室前后近地面处开通风孔,每天通风1-2次,通风时间以棚室中全部换入新鲜空气为宜,每次通风约为10-20分钟。注意通风要在中午天热时进行,避免冷空气损伤菇蕾。平菇长出后,每天要喷水加湿,促进平菇生长。第一潮菇采摘后,要将料面上的残留物清理干净,喷水保湿,等待出第二潮菇。此时要注意棒内温度,若温度升高,要随时通风或倒垛降温,避免菌棒中间鼓包或烧菌。
5、后期管理
第二潮菇采完后,菌棒内大量失水,菌棒变轻。可用注水器往菌棒中注水,或用容器浸泡菌棒,增加菌棒含水量。注水后码成菌墙,出第三潮菇。注水或浸泡时,可以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营养素,提高平菇产量和菌棒转化率。一般情况下菌棒可以出3-4潮菇,转化率可达到100%以上,即投入1斤干料,至少可以生产1斤鲜菇。
三、技术要点
1、拌料含水量
理论上的水料比为1:1.3,生产中以手握料挤出少量水分不从指缝中滴下为宜。拌料不宜过湿,太湿不利于菌丝生长。
2、装袋紧实度
4层料3层菌块,层层都要挤压紧实。紧实的菌棒发菌快,发满后菌棒不易断裂。
3、发菌温度
发菌时密切注意棒内温度,高温会烧菌,使菌块上长出绿霉菌,进而污染整个菌棒。棒内温度超过36℃,要及时通风或倒垛降温。温度过低,可以并垛或覆盖塑料膜或苫布增温。发菌的最适温度为10-20℃,低温菌丝生长缓慢,但菌丝健壮;高温发菌,菌丝易老化。发菌期间要经常通风,在缺氧条件下发菌后,菇原基不易分化出菇或出菇畸形。
4、防止菌棒中间鼓包
菌棒两头的装料层要薄,发菌时将菌垛两两并在一起,促使菌棒两头快速发菌。发完菌后,要等到开始形成菇原基时再起垛。起垛过早,菌棒中间由于温度较高而容易鼓包。出菇期间棚室内的温度偏低,也易于在菌棒中间鼓包。
5、出菇时的温、湿度和通风管理
出菇前要制造10℃以上的温差,对出菇棒进行变温刺激。菇原基形成后棚室温度控制在10-20℃之间。要经常喷水增湿,湿度太小菇原基不分化。要及时通风,通风不良会造成平菇只长柄不长盖、菇色发白或菇体畸形。过量通风会使冷空气损伤菇体,在菇盖上长瘤状物。
6、调控出菇量
冬栽平菇可以根据市场行情调控出菇量,行情好时,增温多出菇。行情差时,降低棚室温度,延缓平菇生长,减少产量,待行情好转时再升温促长。调控出菇量,可以有效增加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