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暖式大棚在连续多年进行蔬菜种植后,由于重茬的原因,会使蔬菜大幅减产或生长不良,一些农村往往将大棚闲置不用或废弃,造成资源的浪费。将冬暖式大棚改种平菇,可以实现大棚的有效利用,提高大棚的效益。
一、大棚的改造和配套灌溉设施
将冬暖式大棚的储水池,改建在大棚中央。可以就地挖一个水池,用塑料棚膜铺设,以防渗漏。也可以在大棚中央,放置一个容量达3立方米的储水箱。水池或水箱两侧,沿大棚走向,在离地面2米高处,布设微喷管,管间距1.8-2米,用小水泵为微喷管供水。如果没有微喷设施,也可以用小水泵连接软管人工喷水。在大棚后墙顶部,每隔10米开一个直径30厘米的通风孔,为菇棚提供通风条件。棚内地面,与大棚垂直方向起垄,垄宽30厘米,垄高10厘米,垄间距70厘米,垄上铺设塑料薄膜,使长出的平菇不接触地面,保证干净卫生。
二、棚栽平菇的菌种选择和茬口衔接安排
冬暖式大棚采用生料栽培,一年中可以安排三个栽培季节。秋栽选用中高温型菌种,8月中旬到9月初,即可开始进行栽培。冬栽选用低温型或广温型菌种,从11月下旬到12月初,开始栽培。春栽选用广温型菌种,从3月初开始栽培。平菇从栽培到出菇,需要1个月,从出菇到采收结束需要2个月,栽培一茬菇需要3个月时间。大棚栽培的平菇,第一茬从8月底开始栽培,到11月下旬结束,接着安排栽培第二茬,到2月底结束,3月初进行第三茬栽培,到5月底或6月初结束。6、7、8三个月属高温季节,不适宜生料栽培,如果农户有常压高温灭菌条件,可以进行熟料栽培。
三、栽培技术
1、栽培料配方
冬栽平菇的栽培料配方为棉籽皮92%,麦麸5%,石灰3%。春栽和秋栽的配方中,将麦麸改为无机氮素硝酸钾,配方为棉籽皮96%,硝酸钾1%,石灰3%。在拌料时可加入营养素、三十烷醇、克霉灵、菇虫净等。
2、拌料装袋
当年的新棉籽皮,拌料后闷堆24h,第二天即可装袋。隔年的陈棉籽皮,拌料后发酵4-6d,以消除滋生的杂菌。堆放发酵时,料堆上要用木棍扎眼透气,期间至少翻堆2次,发酵时间最长不能超过一周。拌料中要严格掌握料水比,拌料过湿既不利于发酵,也不利于发菌生长。要按比例加入氮素和营养素,并加入菌药灭菌防虫。装袋时菌种用量不少于20%,以保证发菌迅速,菌袋不被杂菌污染。
3、发菌管理
栽培料装袋后入棚发菌。秋栽时,将菌袋全部放在地面上,只码放1层。春栽时,可将菌袋交叉码放2层或井字形码放2-3层。冬栽的菌袋每4层码放成一垛,并将两垛并在一起,促进菌袋两头的菌丝生长。秋栽时,将棚膜卷起,大棚用草帘覆盖,避免大棚由于闷棚而升温。冬栽时放下棚膜保温,并在白天拉开几处草帘让棚温提高。春栽时可将棚膜前面卷起,以通风降温。发菌期特别要注意袋内温度,若超过30℃,立即通风降温或倒垛散热。一旦出现高温烧菌,可将菌袋中长出绿霉的地方挖去,用草木灰调成糊状填充,若绿霉已形成孢子,可用20%的石灰水调制草木灰填充在污染部位。
4、出菇管理
菌丝长满袋后,即可在棚内的垄上码垛出菇。秋栽时码垛高度2-4层,每层之间要放上2-3根高粱秆或木棍,打开后墙上的通风孔,早晚拉起草帘通风,中午喷水降温。冬栽时菌垛可码放成8层,中午天热时喷水,并将前面的棚膜卷起1-1.5米进行通风,一般通风时间在10-20分钟之间,通风后及时放下棚膜和草帘,上午可拉起部分草帘升温。春栽时菌垛码放4-8层,将前面棚膜卷起1米高,草帘视气温高低盖至地面或与棚膜齐高。每天喷水1-2次,将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也可在垄沟中浇水,保持菌垛周围潮湿。春栽和秋栽时要卷起棚膜,放下草帘避免闷棚,注意菌棒温度。一潮菇采完后要停水3天,待形成原基后再喷水出菇。一般前2潮菇即可形成70-80%的产量,为了衔接茬口,提高效率,大棚中栽培平菇以出2-3潮菇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