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生产中怎样选择优良的小麦种子 -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欢迎访问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官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农时技术
  • 大田生产中怎样选择优良的小麦种子

    元文革 1737 阅读 2021-09-30 发布时间

    一、良种选择

    小麦播种前一定要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廊坊市小麦种植上,在选购种子时要依据所处的生态区选择抗病,抗逆性强,在北部冬麦区、冀中北或黑龙港流域审定的优质高产品种。如轮选169中麦175、沧麦119、石麦15、廊研43、等。适宜黑龙港旱薄地品种有河农827、衡0816等。

    二、种子选择

    种子位于农业生产链条的最上游,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资料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部分,是各项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资料发挥作用的载体,特别是市场化后种子已成为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特殊商品。农业的增产、增收,种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种子安全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

    1. 选择正规种子经营单位

    正规经营单位所应具备的条件--两证一照:

    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种子合格证

    营业执照

    种子经销商受具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子经营者以书面委托代销其种子的可以不办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但应当向当地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备案。农民个人自繁自用的常规种子有剩余的,可以在当地集贸市场上出售、串换,不需要办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2. 检查种子包装和标签

    检查是否是原包装,是否有内标签,标签内容是否明确、安全。

    农作物种子标签:

    标注作物种类、种子类别、品种名称、产地、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编号、质量指标(纯度、净度、芽率、水分含量等)、检疫证明编号、净含量、生产年月、生产商名称、生产商地址以及联系方式等。主要农作物种子(比如小麦玉米棉花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应当加注品种审定编号。

    3. 选用经审定的品种

    主要农作物因其种植面积大,影响面广,对农业生产影响重大,国家基于有效保护主要农作物生产的需要,在种子法中明确规定主要农作物品种经审定才能推广。主要农作物一般包括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等。农民朋友购买种子时,要从网上查验审定公告,未经审定的品种不要种植,否则会给生产带来不必要的风险,甚至造成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

    4. 识别种子质量好坏

    外观识别方法:一闻、二看、三摸

    闻,是闻闻有无霉烂变质等异味,用嘴咬种子尝味,一般新种子味清香,旧种子则味似变质猪油;

    看,就是肉眼观察种子外表颜色是否一致,有无虫蛀、   霉烂和杂质等,一般好的种子饱满、一致、光泽度好;

    摸,就是用手摸一摸,种子是否有发潮、发热、发黏等不正常现象。

    活力:是种子出苗好坏很关键的因素芽势和出苗率。

    纯度:种子的大小、色泽、粒型、粒形等差距较小,且很近似,这种种子多数纯度较高。

    净度:种子净度是指在一定量的种子中,正常种子的重量占总重量(包含正常种子之外的杂质)的百分比。

    发芽率:观察种子外观,做芽率。发芽率是指在规定的条件和时间内长成正常幼苗数占供发芽种子数的百分率。

    湿度:可抓一些种子放在手中搓几下,发出清脆而刷刷的声音是较干的,反之是湿的。

    5. 查验种子质量标准

    种子法规定凡销售的种子必须达到国家标准,并标注种子标准类别。例小麦、玉米。

    小麦种子国家最低质量标准

    原种种子纯度不低于99.9%,良种种子纯度不低于99.0%。所有小麦种子的发芽率不低于85%,净度不低于98.0%,水分不高于13.0 %

    6. 什么样的种子是假劣种子

        根据种子法规定假劣种子包括以下五种情形。

        假种子:

        以非种子冒充种子或者以此品种种子冒充其他品种种子的;种子种类、品种与标签标注的内容不符或者没有标签的。

    劣种子:

    质量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

    质量低于标签标注指标的;

    带有国家规定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的。

    购买种子注意事项:

    购买种子需向经销商索要发票并保留种子包装、标签和剩余种子,以备日后出现问题时查验。确因种子质量问题或不符合要求的种子造成生产损失,农民朋友可向销售单位索赔或向当地工商、消协、种子管理部门反映索赔。

    主办单位: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地址:廊坊市广阳道285号农林科技大厦     电话:0316-2189909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21151号-1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 13100302000548号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