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室的地温通常要比棚温的下限高3℃-8℃,在浇一次水后,地温多由20℃以上降为10℃以下,很容易突破作物所要求的地温最低值,会对作物的根系造成很大伤害,影响生长。另外,浇水过频过重,土壤空气含量严重不足,容易使根系窒息,导致根系生长缓慢,甚至引起烂根。尤其是在一些土质较黏的棚室中,黏土地原本透气性就较差,一浇水其透气性会进一步恶化,很容易引起作物嫩叶变黄。冬季棚室中浇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建议采用膜下滴灌,切忌大水漫灌
将普通垄沟浇水改为膜下滴灌,利用地膜加热水温、地温,可提高地温5℃左右,降低空气湿度约10%,从而减轻病害30%以上。在低温情况下,大棚内土壤水分蒸发慢,需水量相应减少,所以浇水量可适量小些,间隔时间适当长些,以免低温高湿导致蔬菜沤根。最好是浇水与施肥结合进行。
二、注意天气,注意墒情。
在浇水之前一定要收看天气预报,不但要选择晴天浇水,还要保证浇水后有2-3天的晴天,以避免浇水后遇到阴雨天气,导致棚内湿度增大,地温降低,病害多发,深冬季节更需要注意,在连阴天后骤晴的前两天,也不适宜浇水,应先提高棚温和地温,使植株基本恢复正常再浇水。要看土壤墒情,如果在大棚土壤不旱时浇水,不但不利于提高地温,而且还容易导致土壤透气性变差,致使根系缺氧,造成沤根,出现黄叶现象。
三、浇水时间安排合理
深冬季节,大棚内地温多在15℃-20℃,如果浇水过量或是浇水时机不对,就会使地温迅速下降,造成根系受伤,危及植株地上部的生长。因此冬季大棚浇水应安排在中午前后,以上午10时以后下午3时以前为好,此期棚温较高,浇水后副作用最小。要避免清晨和傍晚浇水,以防引起作物冻害。浇水应尽可能用井水,因井水温度较高,可减少对作物的生理刺激。
四、适度浇水,适时浇水
冬春棚室浇水,一般遵循不缺不浇、宁干勿湿的原则,保持作物根际土壤含水量在60%左右。过度浇水易降低棚内气温,土壤地温,对作物生长不利。冬春棚菜要采用小水勤浇,既可基本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又可防止棚内温度明显下降,湿度明显增加,从而抑制病虫害大量发生。
五、浇水后抓好管理
冬季浇水后容易造成大棚内气温低、湿度大、病害多等问题。除了浇水后要适当通风散湿外,还要针对所种作物易发病害,及时做好预防工作,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