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老熟幼虫,体长25毫米左右,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颜色有浅褐、深褐、灰黄等多种,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个,腹部1~8节背面有两排毛瘤前后各两个。均为圆形,前大后小。成虫黄褐色,雄蛾体长10毫米~13毫米,翅展20毫米~30毫米,体背黄褐色,腹末较瘦尖,触角丝状,灰褐色,前翅黄褐色,有两条褐色波状横纹,两纹之间有两条黄褐色短纹,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态与雄蛾相似,色较浅,前翅鲜黄,线纹浅褐色,后翅淡黄褐色,腹部较肥胖。
为害状:在玉米心叶期,初孵幼虫大多爬入心叶内,群聚取食心叶叶肉,留下白色薄膜状表皮,呈花叶状;二、三龄幼虫在心叶内潜藏为害,心叶展开后,出现整齐的排孔;四龄后陆续蛀入茎杆中继续为害。蛀孔口常堆有大量粪屑,茎杆遇风易从蛀孔处折断。由于茎杆组织遭受破坏,影响养分输送,玉米易于早衰,严重时雌穗发育不良,籽粒不饱满。初孵幼虫可吐丝下垂,随风漂移扩散到邻近植株上。
发生规律:1年1~7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茎杆、穗轴和根茬内越冬,翌年春天化蛹。成虫飞翔力强,具趋光性。成虫产卵对植株的生育期、长势和部位均有一定的选择,成虫多将卵产在玉米叶背中脉附近,为块状。
防治方法及补救措施:①在心叶内撒施化学颗粒剂:用3%广灭丹颗粒剂,每亩1千克~2千克;或用0.1~0.15%氟氯氰颗粒剂,每株用量1.5克;或用14%毒死蜱颗粒剂、3%丁硫克百威颗粒剂每株1克~2克;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每株2克;或50%辛硫磷乳油按1:100配成毒土混匀撒入喇叭口,每株撒2克。②使用Bt、白僵菌等生物制剂心叶内撒施或喷雾:白僵菌每亩20克拌河沙2.5千克,心叶撒施。③在玉米螟卵期,释放赤眼蜂2次~3次,每亩释放1万~2万头。④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杀死秸秆内越冬幼虫,降低越冬虫源基数。⑤利用性诱剂迷向或杀虫灯诱杀越冬代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