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老熟幼虫体长14毫米~18毫米,最长达20毫米,黄黑色到黑褐色。头部褐色,额深褐色,额侧片黄色,额侧缝黄褐色。腹部背面有两条褐色背侧线,到胸节消失,各体节背面前缘具有一个倒三角形的深褐色斑纹。气门黑色,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下线白色。体表光滑。有假死性,受惊后蜷缩成C字形。成虫体长10毫米~12毫米,灰褐色,前翅黑灰色,上有白点、黑点各1个。后翅银灰色,有光泽。
为害状:幼虫主要从玉米幼苗茎基部钻蛀到茎心后向上取食,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孔洞,钻蛀较深切断生长点时,心叶失水萎蔫,形成枯心苗;严重时直接蛀断,整株死亡;或取食玉米气生根系,造成玉米苗倾斜或侧倒。
发生规律:成虫具有较强趋光性。河北等地6月中旬达发生盛期。
幼虫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害夏玉米。一般顺垄为害,有转株为害习性;有群居性,多头幼虫常聚集在一株下为害,可达8头~10头;白天喜欢躲在玉米幼苗周围的碎麦秸下或在2厘米左右的土缝内为害玉米苗;麦秆较厚的玉米田发生较重。为害寄主除玉米外,也为害大豆、花生,还取食麦秸和麦糠下萌发的小麦籽粒和自生苗。
防治方法及补救措施:幼虫三龄前为防治最佳时期。①撒毒土:48%毒死蜱乳油500克+1.8%阿维菌素乳油500克,对水喷洒在50千克细干干上配成毒土,撒于幼苗根部。②随水浇灌:48%毒死蜱1000克/亩,浇地时随水施药。③喷雾或灌根:1.8%阿维菌素乳油+5%高效氯氰菊脂,1500倍液喷雾或将喷雾器喷头拧下,逐株滴灌根茎及根际土壤,每株50克~100克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