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成虫灰褐色、黑褐色,体长毫米8毫米~l2毫米,前翅灰褐色,外缘有淡黄色条纹,翅中央近前缘有一深黄色斑,顶角内侧前缘有不明显的三角形浅黄色小斑,后翅浅灰黄色,有两条与外缘平行的波状纹。停息时,2前翅叠成三角形。卵椭圆形,长0.8毫米~1.2毫米,为3、5粒或7、8粒串状粘成复瓦状的卵块。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16毫米~25毫米,1龄淡绿色,体背有许多暗褐色纹,3龄幼虫灰绿色,体侧有淡色纵带,周身有毛瘤。5龄淡灰绿色、黄绿色或黑绿色,头黑色有白斑,背面及侧面有明显暗色纵带,带间有黄绿色波状细纵线。蛹长14毫米~20毫米,背部各节有14个赤褐色小点,排列于两侧,尾刺8根。
为害状:低龄幼虫取食叶背叶肉,吐丝结网群集为害,受惊后吐丝下垂。高龄后分散为害,食尽叶肉只留叶脉成网状。在玉米穗期可取食花丝、苞叶和幼嫩籽粒。
发生规律: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年发生2代~4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吐丝作茧越冬。翌春5月化踊及羽化。成虫飞翔力弱,喜食花蜜,卵散产于叶背主脉两侧,常3粒~4粒在一起,以距地面2厘米~8厘米的茎叶上最多。初孵幼虫多集中在枝梢上结网躲藏,取食叶肉,3龄后食量剧增,幼虫共5龄。
防治方法及补救措施:①在草地螟越冬地区,秋季耕翻土地可压低虫源。②春季除草灭卵,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特别是藜科杂草)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③成虫迁入期设置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诱杀成虫。④性诱剂诱杀成虫。⑤20%灭幼脲(除虫脲)悬浮剂500~1000倍液、5%敌灭灵(除虫脲)可溶性粉剂、5%抑太保(氟啶脲)乳油4000倍液、2.5%绿色功夫(氯氟氰菊酯)乳油、30%莫比朗(啶虫脒)乳油2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及48%乐斯本(毒死蜱)乳油1500~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低龄幼虫。⑥生物防治应用苏云金杆菌防治低龄幼虫,应用白僵菌防治高龄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