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害虫黏虫的防治方法 -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欢迎访问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官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农时技术
  • 玉米害虫黏虫的防治方法

    25303 阅读 2017-02-06 发布时间

     

    形态特征:幼虫共6龄,体长35毫米38毫米,体色多变,发生量少时体色较浅,大发生时体色浓黑。4龄以上黏虫幼虫多呈淡黄褐至黄绿色不等,密度大时,多为灰黑至黑色。头部黄褐至红褐色,有暗色网纹,中央沿蜕裂线有一个“八”字形黑褐色纵纹。黏虫幼虫体表有许多纵行条纹,背中线白色,边缘有细黑线,背中线两侧有2条红褐色纵条纹,近背面较宽,两纵线间均有灰白色纵行细纹。腹面污黄色,腹足外侧具有黑褐色斑。成虫体色呈淡黄色或淡灰褐色,体长17毫米20毫米,翅展35毫米4毫米,触角丝状,前翅中央近前缘有2个淡黄色圆斑,外侧环形圆斑较大,后翅正面呈暗褐,反面呈淡褐,缘毛呈白色,由翅尖向斜后方由1条暗色条纹,中室下角处有1个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1个小黑点。雄蛾较小,体色较深,其尾端经挤压后,可伸出1对鳃盖形的抱握器,抱握器顶端具1长刺,这一特征是别于其他近似种的可靠特征。雌蛾腹部末端有1尖形的产卵器。
    为害状:三龄后咬食叶片成缺刻状,或吃光心叶,形成无心苗;五至六龄达暴食期,能将幼苗地上部全部吃光,或将整株叶片吃掉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也可为害果穗。
    发生规律:我国从北到南一年可发生28代,河北省1年发3代。为迁飞性害虫,在北纬33°以北地区不能越冬,长江以南以幼虫和蛹在稻桩、杂草、麦田表土下等处越冬。翌年春天羽化,迁飞至北方为害,成虫具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幼虫畏光,白天潜伏在心叶或土缝中,傍晚爬到植株上为害,幼虫常年成群迁移到附近地块为害。
    防治方法及补救措施:主要采用化学药剂喷雾防治的方法,在早晨或傍晚黏虫在叶面上活动时,喷洒速效性强的药剂。①4.5%高效氯氰菊脂1000~15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1500~2000倍液等杀虫剂喷雾防治②麦茬地要在玉米出苗前用化学药剂杀灭地面和麦茬上的害虫。③利用糖醋液、黑光灯或杨树枝把等诱杀成虫,压低虫口基数。
    主办单位: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地址:廊坊市广阳道285号农林科技大厦     电话:0316-2189909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21151号-1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 13100302000548号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