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潜叶跳象是一种重要的杨树食叶害虫。2012年5月杨潜叶跳象在廊坊首次发现。自此以来,其危害面积不断扩大,危害程度不断加重,成为杨树的一种重要害虫。受害树几乎全部叶片被害,树叶被取食成千疮百孔,远看如被火烧一般,严重影响了叶片正常的光合作用,对树木的生长影响很大。
1.生物学特性
杨潜叶跳象在廊坊1年发生1代,成虫体长只有1.5—3.0mm,个体小,越冬成虫体色为暗褐色,与土壤颜色相似,在土壤中很难辨别。成虫集中分布在距树干60cm半径范围内,在林地表土中、枯枝落叶及石块下越冬。次年3月下旬越冬成虫开始出蛰上树为害,开始先为害正在萌动的叶芽,叶芽展开后危害幼叶,后取食成叶的下表皮及叶肉,在叶背留下典型的刻点被害状。出蛰高峰期在3月底,4月上旬为出蛰末期,出蛰期为10天。4月上旬成虫进入交尾期,4月底进入交尾末期。4月中旬成虫开始产卵,将卵产在叶片下表皮靠近叶尖的部分,4月底成虫进入产卵末期。4月中旬进入卵孵化期,卵孵化期持续半个月,幼虫孵化后即开始潜入叶肉内为害。一般潜食5-7天后,就在潜道末端作一直径为5mm的规则圆形叶包潜藏其中,在食尽叶包中的叶肉组织后,叶包干枯,呈中部鼓起的扁豆状而掉落地面,在杨树叶片上留下一个个圆孔。此时为4月下旬。掉落地面的叶包由于幼虫在其中可出现弹跳的现象。通过弹跳,当叶包移动到枯枝落叶层或石块下等处时即进入预蛹期,随后化蛹。5月上旬进入化蛹末期,蛹期时间为10天;5月上旬开始进入成虫羽化期,5月下旬进入成虫羽化末期,单个成虫羽化最短为9天,全部成虫羽化期为20天;成虫羽化后继续上树取食叶肉,一直危害到10月下旬;9月下旬成虫开始向树下运动,但还为害树冠下部叶片。随着气温下降10月中旬成虫完全下树,但未进入落叶下和泥土中越冬。10月下旬成虫在枯枝落叶下、石缝、表土中进行越冬。
杨潜叶跳象各个虫态发生时期较整齐,与气温、土温关系密切。杨潜叶跳象的生活史、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分别在甘肃、内蒙古和吉林等发生区有简
要的报道,但由于气侯条件的差异,在发生时期上与廊坊地区有所不同。
2.防治方法
杨潜叶跳象为害后易引起树势衰弱,引发杨树溃疡病、杨树黑叶病、天牛等次期病虫害的发生,对树木造成更大的威胁。根据杨潜叶跳象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掌握了杨潜叶跳象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对有效防治提供了依据。
在防治技术上,目前各发生地主要还是采用喷施化学杀虫剂的方法,生物防治手段还只是探讨阶段,由于杨潜叶跳象在国内的发生区域正在逐渐扩大,加上其个体小、为害习性隐蔽,因此生物防治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依据杨潜叶跳象在杨树周围土内越冬,老熟幼虫在地表化蛹的习性,利用地表喷施触杀性杀虫剂进行成虫及蛹的防治,减少成虫出蛰和羽化数量,可以达到有效的防治目的。研究表明地面防治杨潜叶跳象成虫和蛹具有省工、省药、环境污染小、效果好等特点,不失为控制该虫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