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发病初期,病斑易和小斑病混淆。初侵染病斑为水渍状斑点,逐渐平行于叶脉扩展并受到叶脉限制,成熟病斑为灰褐色或黄褐色,多呈长方形,两端较平,这点是区别于其他叶斑病的主要特征,大小为0.5毫米~4毫米×0.5毫米~30毫米。病斑连片常导致叶片枯死,田间湿度大时在病部可见灰色霉层。抗性斑多为点状,病斑周围有褐色边缘。病原菌也可在叶鞘、苞叶上形成病斑。
发生条件及规律: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随风雨传播到玉米上侵入,一个生长季节可有多次再侵染。发病的最佳温度为25℃,最佳湿度为100%或者有水滴存在,因此,降雨量大、相对湿度高、气温较低的环境条件有利于该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及补救措施:①最好的方法还是种植抗病品种。②发病初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 10%世高(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等喷雾,间隔7~10天,连续施药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