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我们在廊坊的雪松上发现一种长足大蚜,数量很多,大量的蜜露洒落在下层的枝叶、地被植物或地面。蚜虫多生活在直径2.5-40mm的枝条上,12月5日最低气温降到-7℃,仅个别蚜虫死亡,大量的蚜虫仍在枝条上生活;2015 年3月观察,蚜虫均已死亡。11月中下旬有翅雄蚜、雌蚜和无翅性蚜(雌)产生,性蚜在枝梢的针叶上产卵,排列成行,在2-8粒之间,偶尔产在枝条上,经鉴定为雪松长足大蚜,为中国新记录种。
1.雪松长足大蚜的鉴别特征
廊坊雪松上的大蚜为雪松长足大蚜,对我国广大雪松栽培区来说,这是一种外来种,其鉴别特征如下:本种蚜虫寄生于雪松上,秋冬季节可见性蚜在枝梢的针叶上产卵,为全周期生活,即一年内有孤雌世代与两性世代交替;无翅孤雌蚜体长2.9-3.7mm;触角6节,所被的毛最长可达该节基部宽的2倍,第三节具0-1个次生感觉圈,第四节长于第六节;后足跗节第一节背长(即较短的一边)明显长于基宽;腹背面除腹管处及腹末外,没有大面积的骨化黑色区。
2.雪松长足大蚜的危害有待研究
在地中海沿岸,雪松长足大蚜并不对各种雪松造成为害,仅有些煤污而已;而在阿根廷,它对雪松产生了经济为害。雪松,从中文的名称来看,似乎不怕冷,其实雪松在北方的栽培时间不长,北京是它的分布北限。前几年北京的雪松常有被冻死的现象发生,2009-2010年秋冬季降温早、温度低,导致部分雪松针叶脱落、枯死。2013年春天部分雪松枝叶干枯,甚至死亡,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倒春寒。雪松长足大蚜在廊坊至少已发生了 2年,不少城区均有分布,这些晚秋和冬季大量发生的蚜虫,是否影响了雪松的树势,从而削弱了对冬季低温和倒春寒的抗性,值得深入观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