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大棚青椒栽培管理技术
作为喜温蔬菜的青椒,一般11月初播种育苗,来年2月中旬定植,4月上旬开始采收,一直可采收到夏季。冬季栽培难度较大,在生产中应抓好以下措施,以利产量和效益的提高。
1 品种选择
日光温室栽培青椒品种选择耐低温、弱光、抗病、丰产、结果率高的优良品种。目前,主栽品种有茄门甜椒、早丰甜椒、四方头甜椒,以及双丰、长丰、中椒2号、甜杂1号、辽椒3号、农大40等。
2 播种育苗
日光温室青椒栽培一般在11初播种。由于育苗期气温开始下降,防寒保温是苗期管理的关键。要适期分苗,放风炼苗,防止徒长;及时防治苗期病虫害;发现病弱苗及时拔除。
3 施肥整地
生产中应保证肥水供给,一般要求每亩施腐熟有机肥6 000 kg、过磷酸钙50 kg、腐熟饼肥100 kg、硫酸钾40 kg、尿素20 kg。将肥料均匀撒施地表,然后深翻入土,与土壤充分混合,细耙耧平。
4 温室消毒
地整好后要及时扣棚升温烤地消毒,在定植前1天每亩棚室用硫磺粉0.25~0.5 kg、百菌清30 g,拌上锯末分堆点燃,然后密闭熏蒸一昼夜再放风,无味时使用。
5 移栽定植
定植时土温应高于15 ℃。最好在晴天上午进行,在下午2:00前后完成栽植。定植前,每亩选用48%氟乐灵乳油125 ml (或50%乙草胺乳油80 ml、33%二甲戊灵乳油200 ml、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60 ml、24%乙氧氟草醚乳油66 ml),加水50 kg混匀喷雾,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可有效减轻杂草的危害。定植时按行距开1 cm深的浅沟,在定植前2~3天先浇底水,浇水后密闭不通风以提高土壤温度。
2)温度管理。日光温室栽培青椒时温度管理很重要,栽培前期以防寒保温为主,后期应加强通风,以防止高温危害。一般定植后至缓苗前不通风或通小风,保持高温、高湿环境7天左右,以促进缓苗、发棵。缓苗后靠调节通风量来控制温度。棚温保持白天气温26~28 ℃,夜间16~18 ℃,10 cm土温10 ℃以上。揭帘前气温为10~14 ℃。随着青椒进入结果期,外界温度开始下降,要加强保温工作。从坐果后到采收阶段要尽可能增温、保温和增加光照。每天坚持清扫棚膜,适当早放草苫保持夜间温度,尽量增加草苫数量以提高夜温。维持棚室内白天气温为20~25 ℃,夜间温度10 ℃以上。入春以后,随着天气转暖,逐渐加大通风量。当顶部通风量不足时,可将底脚揭开加强对流。当外界最低温度稳定在15 ℃时,夜间也要给予适量通风;当稳定在18 ℃时可将前沿薄膜卷起固定在前横梁下。
3)肥水管理。缓苗后视土壤墒情浇水,缓苗后至开花前,一般不浇水,干旱时浇小水。当门椒长到3 cm大小时,视植株长势和肥力状况结合中耕进行施肥。高垄栽培的可膜下浇小水1~2次,平畦栽培的轻浇1次水,然后进行蹲苗。浇水选在晴天上午进行。缓苗期间用0.4%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有利于发根。如果苗太弱,叶面喷施糖氮液(0.2%尿素加1%的葡萄糖)促壮效果较好。门椒坐住后,结合浇水进行第 1次追肥,每亩可随水冲施腐熟粪肥2 000 kg左右或硝酸铵15 kg及钾肥8~10 kg。以后每15~20天浇1次水,根据情况每隔2~4次水追1次肥,春暖后每7~10天浇1次水,每次随水冲施磷酸二铵、尿素、硫酸钾等肥料,肥料应交替使用。
棚室栽培青椒时,由于青椒生长在密闭的环境中,易出现二氧化碳缺乏症,不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影响产量的形成。在青椒进入结果盛期后,要注意适当增施二氧化碳以提高青椒产量。追施二氧化碳应严格掌握使用量、施用浓度和施用时间,浓度一般为550~750 mg/L,每亩用量为0.18~0.98 kg,施用时间应掌握在日出后不久,通风前1小时左右停止施用。
4)植株调整。温室中生长的青椒,长势旺盛,株形高大,枝条易折,为便于通风透光,防止植株倒伏,可用塑料绳吊枝或在畦垄外侧用竹竿水平固定植株。同时及时将二杈或三杈下的小杈摘除。门椒结果期,要进行合理打杈留枝,以利通风透光。中后期还应及时摘除病叶、黄叶、老叶来改善通风透光状况,控制病害的发生,提高结实能力。
7.病虫害防治
注意田间管理时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8 采收
青椒属无限花序作物,在适宜的温光和充足的肥水条件下,能连续不断开花结果,适时采摘有利提高青椒产量。采摘时间应在早、晚进行。中午因水分蒸发较多,果柄易脱落,不宜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