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别方法
1、浸染部位
灰霉:病主要为害韭菜叶片。
疫病:可侵染全株,即根、茎、叶、花县,但以茎受害重。
2、发生时期
灰霉:是保护地韭菜的主要病害,低温高湿是灰霉病发生的有利条件。
疫病:7月上旬地上部开始发病,7月下旬进入发病盛期,8月上旬病情达到高峰,10月温湿度降低逐渐停止。
3、发病症状
灰霉:分为白点型、干尖型,主要危害叶片。叶片被害后,开始产生白色至灰褐色斑点,由叶尖向下发展,病斑扩大成梭型或椭圆形,可互相愈合成斑块,致使半叶或全叶枯焦。潮湿时,病叶产生密集的灰色至灰绿色霉层。干尖型由割茬刀口和截断处向下腐烂,初呈水渍状,后变淡绿色,有褐色轮纹,病斑扩散后多呈半圆形或“v”字形延伸,为黄褐色,表面生灰褐色或灰绿色绒毛状霉,常发生在湿度大时,伴有霉味。广东地区秋冬季韭菜正遇干燥天气,常发生“干尖”,而阴雨天则易出现湿腐型“烂菜”,韭菜贮运中湿腐型造成完全湿软腐烂。
该病病原菌是葱鳞葡萄孢菌,主要靠无性孢子,即病叶上的灰霉粉随气流和雨水传播,夏季会产生菌核落土越夏,秋、冬、春季气温15-30℃都适合其生长蔓延,15-21℃很适合病害流行。每次收获韭菜后或时间长了都会使病菌洒落于土表,致新生叶染病,用薄膜覆盖种植时温湿度条件都很适合该病发生。
疫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根、茎、叶、花薹等部位均可受害。叶片多从下部开始受害,初期呈暗褐色水浸状病斑,扩展到叶片的一半时。全叶变黄、下垂、软腐。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稀疏的灰白色霉状物。假茎受害呈水浸状浅色软腐,叶鞘易脱落。鳞茎被害时,根盘部呈水浸状,浅褐色深褐色腐烂。很少发新根,长势明显减弱。纵切鳞茎内部组织呈浅褐色,影响植株的养分贮存,抑制生长,新生叶片纤弱。根部受害呈褐色腐烂,根毛明显减少,影响水分吸收,使根的寿命大减。
4、危害后果
灰霉:大流行时,病叶完全湿软腐烂,表面产生灰霉。
疫病:发生严重时,鳞茎内部组织呈浅褐色或腐烂,生长受抑,新生叶片纤弱,根毛明显减少,严重时全株死亡。
二、 防治方法
灰霉:选用抗病品种、收割后及时清田,60%多霉安、50%农利灵、灰霉速克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喷茬头和畦面防病。严防扫地风。发病初用50%速克灵、50%多菌灵、70%代森锌可、75%百菌清、50%施保功、72%克抗灵、25%灰克灵、50%灭霉灵、等药交替轮换使用,隔5-7天喷药一次,严重时连喷3-4次可控制此病。
疫病:及时排涝免积水。发病初期75%百菌清、50%瑞毒霉、25%甲霜灵、64%杀毒矾、75%代森锰锌、72.7%普力克、甲霜灵锰锌、70%甲基托布津、53.8%可杀得等药交替轮换使用, 7天1次,严重时连续用药3-5次。喷雾或灌根。每亩用药液40~50公斤,10天1次,连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