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疯病是枣树上的毁灭性病害。该病一旦发生,幼树1~2年、大树3~4年,便很快死亡,致使大片枣林被毁。
症状
枣疯病的发生,一般是先从一个或几个枝条开始,然后再传播到其他枝条,最后扩展至全株,但也有整株同时发病的。枣疯病的症状特点是枝叶丛生,由花器返祖和芽的不正常萌发所致。花器返祖,是指整个花器变为营养器官,花柄延长成枝条,花瓣、萼片和雄蕊肥大、变绿、延长成枝叶,雌蕊全部转化成小枝。由雌蕊、雄蕊变成的小枣头,呈纤细丛生状,而且经过冬天后仍不脱落。芽的不正常萌发,主要表现为病株的一年生发育枝的正芽和多年生发育枝的隐芽均萌发为发育枝,新生发育枝上的芽又可萌发成小枝,如此不断地逐级生枝就形成了丛枝状,直到四次枣头的主芽不再萌发。病枝纤细,节间变短,叶小而萎黄。病枝一般不结果。病树健枝能结果,但其所结果实大小不一,果面凹凸不平,着色不匀,果肉多渣,汁少味淡,不堪食用。疯枝上的叶片,先是叶肉变黄,叶脉仍绿,而后整叶逐渐变黄,叶缘上卷,暗淡无光,硬而发脆,秋后干枯不落。病根上的不定芽,可大量萌发长出一丛丛短疯枝,出土后枝叶细小、黄绿、日晒后全部焦枯呈“刷状”。后期病根皮层变褐腐烂,最后整株枯死。
病原及病害循环
目前研究,认为枣疯病的病原主要是植原体。我国北方枣区自然传病的媒介主要是叶蝉。
病害控制
目前对枣疯病的防治,尚无十分成功的经验。根据枣疯病的发病规律及各地的防治经验提出以下几项防治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 我国枣树分布广泛,品种繁多,及时发现、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枣疯病的关键措施。可利用抗病酸枣品种或抗病的大枣品种做砧木,培育抗病枣树,或从无病枣园中采取接穗、接芽或分根进行繁殖,培育无病苗木。
2. 加强栽培管理 枣疯病的发生与枣树本身的营养状况有直接关系,所以加强枣园肥水管理,对土质差的进行深翻扩穴,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促进枣树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可减缓枣疯病的发生和流行。
3. 防虫治病 及时喷药消灭传病叶蝉可有效地降低枣疯病传播蔓延的速度。以4月下旬、5月中旬和6月下旬为最佳喷药时期,全年共喷药3~4次。目前常用的药剂有:2.5%鱼藤酮乳油150~500倍液、25克/升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和100克/升联苯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等。
4. 手术防治 实践证明,对于轻病树,早春发芽前环剥主干,落叶前彻底去掉疯枝,生长期随时抹去疯芽,可有效地阻断植原体的运行,可治愈或延缓发病。
5. 药物治疗用 四环素族抗生素注入到疯树体内或浸根、浸泡接穗,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药停后容易复发。
6. 控制菌源 发现病苗应立即刨除;严禁病苗调入或调出;及时刨除病树;及时去除病根蘖及病枝,减少初侵染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