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田间管理技术 -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欢迎访问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官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农时技术
  •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

    38470 阅读 2015-07-30 发布时间

     

    一、玉米的施肥技术
     (一) 玉米的吸肥特点
    玉米对氮磷钾的阶段吸肥量
     

    矿质养分
    出苗~拔节
    拔节~吐丝
    吐丝~收获
    13.05~16.18
    45.79~52.16
    31.66~40.74
    P2O5
    7.47~8.95
    42.59~45.74
    46.79~48.46
    K2O
    20.57~28.75
    79.48~87.39
    -0.05~16.15

     
    苗期:生长慢、植株个体小,吸收的养分少、吸收强度弱。
    穗期:拔节期至开花期生长加快,雌穗和雄穗开始形成和发育,吸收养分的速度快,吸收数量最多、吸收强度大。大喇叭口期是玉米一生中最重要的吸肥时期。
    花粒期:吸收养分速度减慢、吸收量减少。
    吸收进程:K2O>N>P2O5。
    高产条件下花粒期吸收的N量比例增加,所以高产条件下应当注重花粒期的施用。
    (二)玉米的需肥量
       每形成100公斤籽粒需要吸收:N :2.6~2.7公斤,P2O5:1.0~1.1公斤,K2O:2.4~2.5公斤,常量水平越高,百公斤籽粒需要量越低。
       亩产800公斤夏玉米吸收:N:20.8~21.6公斤,P2O5:8.0~9公斤,K2O:19.2~20公斤。
    (三)玉米的施肥时期
    1.种肥:在播种时施用,可保证幼苗稳健生长。肥料一般用氮磷钾复混肥,每亩用量20—25公斤/亩。
    2.穗肥:在大喇叭口期追肥,可保证植株生长、促进果穗发育、提高结实粒数,是玉米一生中最重要的施肥时期。一般每亩用量25—30公斤尿素,施肥方式应深施或结合灌溉进行。
    3.花粒期:再抽雄到吐丝期追施,具有促进籽粒灌浆的作用,施肥量一般20—30斤尿素/亩。
    4.切忌拔节期追施氮肥!否则发生茎折的风险加大。
    二 、玉米的灌溉
    (一)不同生育使其对干旱的反应
       苗期:抗旱能力最强。
       拔节期:抗旱能力比较强。
       大喇叭口期:抗旱能力降低。
       吐丝:抗旱能力最弱。
       灌浆期:抗旱能力比较强。
       吐丝期是玉米需水“临界期”,离吐丝期越近对干旱反映越敏感。
    农谚有“开花不灌,减产一般”、“前旱不算旱,后旱减一半”之说。在抗旱能力较强的时期也要注意不出现严重干旱。
    (二)重点灌水时期
       底墒水:春玉米播前灌溉,麦茬玉米播后灌溉。
       开花水:抽雄吐丝期。
       孕穗水:大喇叭口期。
    灌浆水:乳熟期。
    (三)玉米的灌浆策略
        充分利用自然降雨,保证关键时期不缺水,“看天、看地、看苗”进行灌溉。
    三、田间管理
    (一)苗期管理
       时间:从出苗到拔节。
       生长中心:以根系和茎、叶生长为主。
       管理目的:达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1.适时间苗、定苗
      早定苗:三叶期定苗,适当晚定苗:5—6片可见叶定苗。
     定苗原则:去弱苗、病苗、虫苗、留壮苗、匀苗。
      缺株:可就近留双株。
     留苗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生产条件留足适宜密度。
      补苗基本没有作用。
    2.防治苗期病虫害:重点防治蓟马、粘虫、棉铃虫、耕葵粉蚧、瑞典蝇、二点委夜蛾等害虫的危害。
    (二)穗期管理
    时间:从拔节倒抽雄。
    生长中心:茎、叶生长旺盛,开始进行穗分化,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进行。是玉米一生中田间管理最重要时期。
    管理目的:促杆壮穗。
    1.追施穗肥  
    时间在大喇叭口期,是玉米一生追肥的重点时期,追肥应以速效氮肥为主。
    2.防治玉米螟
    (三)花粒期管理
      时间:从抽雄至成熟。
      生长中心:营养生长停止,以籽粒发育为中心。
      管理目的:保证授粉受精,促进籽粒灌浆,防治早衰。
    1.开花水。
    2.施花粒肥:抽雄到吐丝。
    3.灌浆水:籽粒灌浆期视情况而定。
    4.人工辅助授粉:适用于高产田、特殊年份。
    5.防治蚜虫。
    主办单位: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地址:廊坊市广阳道285号农林科技大厦     电话:0316-2189909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21151号-1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 13100302000548号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