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春季气温总体偏高,光照充足,小麦关键生长期(起身期至拔节期、抽穗开花期)出现关键降水,有利于小麦生长。特别是4月下旬气温比常年偏高,小麦生育进程加快,抽穗扬花比常年提前约3-4天。目前麦田总体长势良好,群体充足,个体健壮,正陆续进入扬花灌浆期。
小麦扬花至成熟,是决定粒数、粒重最终形成产量的关键期,同时也是麦蚜、吸浆虫、白粉病以及干热风等不利因素的多发期,抗灾夺丰收的任务仍然艰巨。因此,在麦田后期管理上要立足抗灾夺丰收,以保穗争粒、增粒重为目标,突出抓好“开花灌浆水和一喷三防措施”的落实,及时拔除野杂麦,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一、浇好开花灌浆水
小麦开花灌浆期需水较多,耗水量占全生育期的36%。如果水分不足,会影响籽粒形成和灌浆,从而降低粒数和粒重。因此,要根据土壤墒情和苗情适时浇好开花灌浆水,使麦田土壤湿度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80%。鉴于今年5月10日全市出现中到大雨天气,降水量普遍达到15-30mm,相当给麦田浇了一水,因此可酌情在5月下旬浇灌浆水。但是对今年群体过大、生长过于茂盛并有倒伏危险的麦田浇水时要格外注意,必须 “三看”,即“看天、看地、看苗情”,做到早浇轻浇、不旱不浇、雨前不浇、风天停浇、晴天抢浇,收获前10-15天停浇,避免因浇水不当而引发麦田倒伏。
二、强力落实“一喷三防”措施
小麦抽穗开花至灌浆成熟期间,易遭受病虫及干热风的侵害,而强力落实“一喷三防”措施,是防病、防虫、防干热风,增加粒重、提高单产的关键技术,是小麦后期防灾、减灾、增产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措施。
据市植保部门测报,今年蚜虫比往年发生偏早,预计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吸浆虫中等发生,严重地块将会减少,但发生较普遍;白粉病偏轻发生,但部分高水肥、群体密度大的麦田将发生较重。因此,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病虫趋势,在开花灌浆期选用杀菌、杀虫、壮杆增粒重等多功能药剂复配喷施,实现一喷综防、一喷多效。一般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80g、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毫升、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50公斤,全田均匀喷雾,注意一定要喷匀打透,不重喷不漏喷。鉴于去年5月下旬我市出现了强干热风天气对小麦灌浆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今年小麦扬花灌浆期,要积极做好干热风防御工作,结合“一喷三防”加以落实。
三、做好田间去杂去劣
麦田野杂麦、禾本科恶性杂草不仅与小麦植株争水、争光、争养分,而且还会降低麦田整齐度,影响麦株个体发育,发生严重的地块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减产。目前,中部县有的地块已发现雀麦等恶性杂草,必须将其彻底清除,做到“见一棵拔一棵”、“连根拔除”,带到田外销毁,确保有效根除。
同时,对于留种的麦田,在小麦抽穗开花后小麦品种的特征特性逐渐显现出来,可从株高、叶型及伸展角度、穗型、芒长、颖壳颜色等方面辨别杂株。根据田间情况,开展提纯复壮,一般提纯2~3次,保证品种纯度。
四、适时收获
小麦收获早晚,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收获过早,干物质积累不充分,会降低粒重影响产量;收获过晚容易断头落粒,甚至赶上烂场雨,降低产量和品质。最佳收获时期在蜡熟末期到完熟初期,收获时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收获,防止遇雨出现穗发芽,影响小麦商品品质。对于繁种麦田,要做到单打单收,防止混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