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欢迎访问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官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农时技术
  • 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44545 阅读 2015-05-04 发布时间

     

    晚疫病是番茄上的重要病害,在我国各地露地和保护地栽培的番茄上普遍发生,并造成严重危害。在病害流行年份可减产20%~40%。
        危害症状:晚疫病发病时危害番茄的叶片、叶柄、嫩茎和果实,以成株期的叶片和青果受害严重。成株发病时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产生圆形或者不规则形暗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明显的病斑,逐渐变成褐色,湿度大时,叶背病健交界处出现白霉,干燥时病部干枯,脆而易破。果实发病多在青果期,近果柄处有深褐色的云纹状硬斑,边界不明显,一般不腐烂。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采用营养钵、营养袋或穴盘等培育无病壮苗。加强管理。条件许可时可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4年轮作。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合理密植。合理施用氮肥,增施钾肥。切忌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加强通风透光,保护地栽培时要及时放风,缩短植株叶面结露或出现水膜时间,以减轻发病程度。生产上做到及时整枝打杈,3或4穗果坐稳后,把底部老叶、病叶打去。
    采用生态调控技术,生产上针对该病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容易流行的特点,通过调控棚室内温湿度缩短结露持续时间可控制该病发生。11月~翌年2月保护地温度10~25℃,湿度在75%~90%时易发病,常采用通风散湿提高棚室温度防止发病。当晴天上午温度升至28~30℃时,进行放风,温度控制在22~25℃,可降低湿度;当温度降至20℃时,要马上关闭通风口,保持夜温不低于15℃,可以大大减少结露量和结露持续时间,就可减轻发病。
    2.化学防治:该病发病为害较快,田间发现病株时应及时进行防治,施药时注意治疗剂和保护剂结合施用,以防治病害再侵染。发病初期,可采用以下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3000倍液;66.8%丙森·异丙菌胺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800~1000倍液+10%氰霜唑悬浮剂2000~2500倍液;70%呋酰·锰锌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69%锰锌·烯酰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20%唑菌酯悬浮剂2000~3000倍液;25%烯肟菌酯乳油2000~3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对水均匀喷雾,视病情每隔5~7天喷施1次。
    保护地栽培时,结合其他病害的防治,可以使用45%百菌清烟雾剂250克/亩。在傍晚封闭棚室后施药,将药分放于5~7个燃放点烟熏,也可以喷撒5%百菌清粉剂1千克/亩。视病情间隔7~10天用1次药。
    主办单位: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地址:廊坊市广阳道285号农林科技大厦     电话:0316-2189909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21151号-1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 13100302000548号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