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常见病害的防治 -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欢迎访问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官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农时技术
  • 西葫芦常见病害的防治

    39457 阅读 2015-04-07 发布时间

     

    病毒病 西葫芦病毒病又称花叶病。在西葫芦生长各个时期都有发病。苗期受害,子叶变黄枯萎,真叶出现浓淡绿色相间的花叶。全株发病时,新叶出现黄绿相嵌状花叶,叶片小而卷,叶面不平,并变脆发硬,使植株受到抑制。果实受害,出现畸形果,表面凹凸不平。这种病,蚜虫,是传播的主要媒介,因此从苗期到后期要及时防治蚜虫减少传播。
    防治方法 定植后喷施800~1000倍氧化乐果,或2000倍速灭杀丁等药剂防治蚜虫,尤其要注意消灭越冬菠菜、芹菜上的蚜虫,以减少病毒浸染来源。
    霜霉病 霜霉病是瓜类作物普遍发生而危害严重的病害,常在叶片上发病。苗期发病时,开始褪绿变黄,最后枯死。成株叶片发病,初期呈水浸状黄色小斑点,后发展呈现多角形,后期病斑边缘黄绿色,干枯时易破。在高湿条件下,病斑背面长出灰黑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连片,全叶黄褐色枯萎,故又称“跑马干",病菌通过气流、雨水、昆虫传播,由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叶片。在日均温20~25℃时,叶面有水滴6~12小时即可萌发侵入,3天即可发病。
    防治方法 要选用抗病品种,并通过栽培措施提高温度,降低湿度,控制发病。保护地栽培可用百菌清烟雾剂熏治,每次亩用45%百菌清烟雾剂200~250克,分堆放置,均匀放在日光温室内,点燃后闷棚,一般是傍晚开始,次日早晨结束。这种方法可在发病初期使用。药剂防治可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进行喷施,7~10天喷一次,可交替用药。
    灰霉病 灰霉病菌多从开败的花中侵入,使花、果脐腐烂,病部表面密生白霜。大瓜受害,组织变黄并生白霜后变淡灰色,重者腐烂脱落。叶片病斑圆形,边缘明显,生有少量灰霉。茎染病,数节腐烂,易折断使植株死亡。由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进行传播蔓延。此菌发育适宜温度为23℃,最低2℃,最高31℃及高湿条件。春季雨天,气温低而湿度大时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要加强管理,室内经常通风降湿,及时摘除发病的花叶果,并用80%代森锌800~1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施,7~10天1次,连续进行3~4次。
    白粉病 这种病主要使叶片受害,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和背面出现白色小霉点,以叶的正面为多,然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的霉斑。发病严重时,霉斑连成大片白粉区,或扩大到全叶。后期的白粉逐渐变为灰白色,叶片变黄、干枯,有时在病斑上产生小黑点,一般从老叶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病菌主要靠气流传播,气温在16~24℃时易于发病。
    防治方法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施600~800倍甲基托布津,或400倍福美双,1500倍粉锈宁,600~800倍退菌特等药剂,5~7天喷1次,交替使用。
    菌核病 西葫芦菌核病主要危害茎蔓、瓜条。茎蔓被害,初期出现水渍状浅褐色,茎蔓软腐,长出白色菌丝。病茎纵裂干枯。在茎内长有黑色菌核。瓜条危害,先生于残花部,发病时引起瓜条发病;病瓜呈水渍状腐烂,长出白色菌丝,以后菌丝上长出菌核。菌核病是由真菌浸染引起的病害,常在大棚内越冬,随气流传播到植株上,以伤口或花器侵入体内,产生病害。
    防治方法 菌核病防治难度大,要采用综合防治技术。如实行2~3年一次轮作,并使湿度控制在80%以下等,可避免发病。办法是:用小高垄盖地膜,膜下暗灌,能限制囊子传播。发病时喷速可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菌核净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10~15天一次,连续喷两次效果较好。
    主办单位: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地址:廊坊市广阳道285号农林科技大厦     电话:0316-2189909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21151号-1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 13100302000548号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