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状 鸭梨在0℃冷库贮藏30-50天后就会发病。病变初期在心室外皮上发现褐色斑块,待褐变逐步扩展到整个果心时,果肉部分也会出现界线不明的褐变,风味变劣。果心的逐步褐变在果实外观上往往没有明显反应,但病情严重时,果肉褐变继续向外扩展,以致外部果实变褐,此时果皮呈现淡灰褐色的不规则晕斑,梨果大部分果肉发糠,重量轻、硬度差,手指轻压易陷。
二、发病原因 因发病时期和贮藏条件不同,可分为“早期黑心病”和“晚期黑心病”。前者在入冷库30-50天后发病,初步认为是由于低温伤害引起,后者一般发生在土窑贮藏条件下或冷库长期贮藏时,大多出现在翌年春节前后,初步认为与果实自然衰老有关。鸭梨果心褐变主要由多酚氧化酶引起。另外,果实生长后期施用化学氮肥,果实含氮量过多,呼吸强度增加,可促进果实衰老。8月下旬至采收前大量灌水,出现呼吸高峰或高峰后采收,采收后急剧降温,以及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均有利于黑心病的发生。
三、防治方法 1)加强生长期管理。6月后应控制氮肥施用量,8月后控制灌水。2)适时采收。从8月底开始,定树观测鸭梨种子颜色的变化,当80%以上果实达到以下标准时即可采收:种子颜色由尖部变褐到花籽变褐,果皮颜色为绿色到黄褐,果肉硬度5.45 kg/cm2左右,可溶性固形物10.5%以上。3)及时入库。及时入库贮藏和改善贮藏条件,以推迟果实衰老。冷库贮藏时,梨果入库后要采取逐步降温的方法,以减轻“早期黑心病”。一般入库温度为10oC左右每三天降温1oC,30天降至贮藏温度。保持库内空气循环及通风,防止二氧化碳积累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