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采用带状间作或套种,能充分利用边行优势,有利于玉米植株发育;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大豆的根系有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N素,增加土地肥力,改良土壤;是一种用养结合的种植方式,可增加农业的后劲,使农业生产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栽培管理措施,主要注意以下几点,未说明的仍采用常规管理措施。
1 种子准备
1.1 选配品种
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选择生育期适宜、紧凑或半紧凑、中矮秆、耐密、抗逆高产玉米品种和耐荫、耐密、抗倒、抗病高产大豆品种。
1.2 精选种子
种子质量标准按“GB 4404.1 4404.2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豆类”执行。
1.3 种子处理
玉米采用专用种衣剂包衣或选用包衣种子,大豆采用生长延缓剂拌种。
2 整地
春玉米整地时尽量做到早、深、细,耕深25 cm~30 cm。夏玉米前茬留茬高度不得超过15 cm。
3 播种
3.1 播种期
春玉米间作春大豆区在耕作层温度稳定通过10℃时适时早播;夏玉米间作夏大豆区在前作收获后及时播种。
3.2 播种方式
采用机械直播或人工点播。
3.3 田间配置
采用2:2带状间作或套作,带宽2 m~2.2 m,宽窄行种植,宽行160 cm~190 cm,窄行30 cm~40 cm,玉米宽行内种2行大豆,大豆行与玉米行的间距60 cm~75cm。适当缩小玉米、大豆株距,确保带状复合种植玉米或大豆的全田密度与各自净作的密度相当。
大型机械化农业生产区采用4:4或6:6宽带间作,选用4行或6行玉米、大豆播种机播种,播种玉米时调整缩小玉米边1行和边2行株距,确保玉米边1行和边2行的株数为净作玉米单行株数的1.5~2.0倍,大豆株距同净作。
3.4防除杂草
采用人工机械或化学除草。化学除草以苗前封闭为主,带状间作每667m2用90%乙草胺90 ml~140 ml混70%嗪草酮20 g~30 g,对水15 kg~20 kg均匀喷雾。
带状套作在玉米3~5叶期,每667m2用4%烟嘧磺隆60 ml混38%阿特拉津100 ml,对水15 kg~20 kg均匀喷雾;大豆出苗前每667m2用90%乙草胺90 ml~140 ml混70%嗪草酮20 g~30 g;玉米收获后每667m2用大豆专用除草剂5%精喹禾灵乳油25 ml,或12.5%拿捕净80 ml~100 ml混48%苯达松(排草丹、灭草松)130 ml~200 ml,对水15 kg~ 30 kg均匀喷雾除草。
3.5施肥
带状间作,玉米按当地净作玉米施肥标准施肥;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播种时施用等氮量的玉米专用控释肥。大豆底肥不需要单独施用氮肥,花期追肥视植株长势而定,每亩667m2施纯N 2 kg~3 kg。
带状套作,玉米底肥每667m2施纯N 5 kg~7 kg、P2O5 6 kg~8 kg、K2O 6 kg~8 kg,攻穗肥每667m2纯N 7 kg~9 kg;大豆底肥每667m2施P2O5 3 kg~5 kg、K2O 3 kg~5 kg,不需要单独施用氮肥,玉米收获后或大豆初花期,根据大豆田间长势每667m2追施纯N 2 kg~3 kg。
3.6控制旺长
对生长较旺的大豆,在大豆分枝期或初花期每667m2用5%的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5 g~50 g,对水15 kg~30 kg均匀喷施茎叶。
3.7防治病虫
优先采用农业防治、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等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化学防治应按照“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 8321.9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进行。
玉米按各地区发生病虫害采取相应化学防治方法进行防治。
大豆除按各地区发生病虫害相应化学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外,特别应注意复合种植后湿度加重地区的虫害防治。大豆播种前每667m2地撒5%毒·辛颗粒剂2 kg~3 kg防治地下害虫;大豆出苗后7天、14天每667m2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0%菊马乳油3000倍液喷雾预防豆秆黑潜蝇(根据发生的严重程度选择防2~3次)。
4.1 收获方式
采用机械收获或人工收获。机械收获时,玉米和大豆可选用4YZ-2450型玉米联合收获机和4LZ-1.0自走式大豆收割机。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区或选择选当地2行玉米收获机和3行大豆收获机对玉米大豆同时作业收获。
4.2 收获期
4.2.1玉米收获期
带状间作,完熟期苞叶变黄、籽粒乳线消失。
带状套作,黄熟期及时收获。
4.2.2大豆收获期
人工收获:叶片完全脱落,茎、荚、粒呈原品种色泽,豆粒全部归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