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蓟马是苗期害虫,主要有黄蓟马、禾蓟马、稻管蓟马。蓟马个体小,成虫体长仅有0.9~1.3毫米,蓟马成虫会飞、善跳。蓟马属于锉吸式害虫,通过口器锉开叶片等器官的表皮组织,吸食汁液,所以经常见到受害部位因叶脉被锉断而皴皮。玉米黄蓟马常危害叶背,禾蓟马和稻管蓟马常危害叶面。危害后的叶片都顺叶脉呈现银灰色线条,并伴随有银灰色斑点。受害严重者,叶片干枯。
一、蓟马危害的特点
蓟马危害的显著特点是,受害后的玉米心叶卷缩成牛尾巴状,致使玉米受害植株抽穗,比正常植株晚1周左右,造成减产,严重者绝收。在廊坊地区,蓟马第一代成虫于6月份在春玉米上危害,待喇叭口期过后,至7月上旬以后,又迁至夏玉米上危害。玉米蓟马危害多发生在地势低洼窝风、苗期土壤干旱的玉米地,缺肥水和套种的玉米弱苗上也危害较重,沙土地比壤土地危害严重。由于蓟马个体小,不容易被发现,新叶卷缩后,很多农民都误认为是种子的事,而不能进行及时防治。同时,春玉米蓟马危害时,正值麦收大忙季节,往往忽略了防治,致使蓟马又迁移到夏玉米上危害。
二、蓟马的防治方法
1、在间苗定苗时,注意拔除虫害苗、弱苗,并带出田外沤肥。苗期加强肥水管理,培育茁壮的玉米苗,提高对蓟马的抗性。及时松土除草,改变田间小气候,使之不利于玉米蓟马的生长发育。
2、发现牛尾巴状叶片时,用木棍或用戴手套的手指,插入卷缩的叶片之间,把卷曲的叶片分开,也可以减轻危害。叶片分开后再进行喷药,防治效果更好。
3、在蓟马危害较重的地块,可喷洒40%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也可以用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50%敌马合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5~7天再喷一次药,连续喷药3次,即可达到防治的目的。由于蓟马有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虫子在隐蔽部位潜伏,不宜防治。在清晨和傍晚时进行喷药,可以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