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青枯病又称玉米茎基腐病或茎腐病,是对玉米生产危害较重的病害。该病病情发展迅速,来势凶猛,一般病株率在10%-20%,严重的40%-50%,特别严重的高达80%以上,农民称之为“暴死”,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
1. 为害症状 玉米青枯病是典型的土传根病,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期到蜡熟期为发病高峰期。从始见病叶到全株显症,一般需一周左右,短的仅需1-3天,长的可持续15天以上。症状类型有青枯型和黄枯型。青枯、黄枯、茎基腐症状都是根部受害引起。
青枯型:青枯型也称急性型,整株叶片突然失水干枯,呈青灰色,茎基部发黄变褐,内部空松,手可捏动,根系水渍状或红褐色腐烂,果穗下垂;
黄枯型:黄枯型也称慢性型,病株叶片从下部开始逐渐变黄枯死,果穗下垂;茎基部变软,内部组织腐烂,维管束丝状游离,褐腐或红腐;根系腐烂破裂,粉红色到褐色,须根减少。
植株枯死导致籽粒灌浆不满、秃尖增长,粒重下降造成直接产量损失,植株茎节变软,引起倒伏,还可造成更大的间接产量损失。
2. 病原菌 玉米青枯病可由一种病原菌单独或几种病原菌复合侵染引起。主要有镰胞菌、腐霉菌、和细菌三大类群,不同地区间病原菌种类有较大差异,部分地区还存在点枝顶孢菌和禾顶囊壳玉米变种。
3. 发生规律 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以菌丝体、卵孢子、厚垣孢子在植物残体、土壤或未熟肥料中越冬。全生育期均可从根、茎基部、近地茎节处通过伤口或直接侵入,并在以上各处形成病斑,病原菌在组织内蔓延,最后到达茎基部,堵塞维管束致使地上部得不到水分和营养而干枯死亡。
玉米灌浆至成熟遇高温高湿,雨后晴天常出现发病高峰;品种抗病性有显著差异,矮秆、早熟品种和双穗玉米发病重;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秸秆未经腐熟作肥料,将病菌带入田间,连续多年秸秆还田或免耕的地块发病较重;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排灌条件良好、玉米生长健壮的发病轻,而砂土地、土质脊薄、排灌条件差、玉米生长弱的发病重;早播发病重,晚播发病轻;冰雹、虫害、各种原因造成的创伤等有利于病害发展。
4.防治措施
4.1.选育和种植抗病、耐病优良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一项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北京德农郑单958、农大108等。
4.2.清除病残体。收获后及时清除玉米秸秆,或高温堆制有机肥,或集中处理。结合深翻土地,减少和控制侵染源。
4.3.轮作。重病田应与大豆、红薯、花生等作物轮作2-3年,减少重茬。
4.4.种子处理。用咯菌腈(适乐时)或立克秀包衣种子或拌种处理。
4.5.适期播种。春玉米应适期晚播,能有效减轻青枯病的发生。
4.6.加强田间管理。增施肥料、及时中耕和排除积水等田间管理措施,能促使玉米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于玉米拔节或孕穗期增施钾肥或氮、磷、钾复合肥,防病效果较好。
4.7.治虫防病。及时防治玉米螟、黏虫,能减轻病害发生。